曾慧燕:柏楊熱

悼柏楊(舊作兩篇)

曾慧燕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5月1日訊】(舊作兩篇二之一)

台灣作家柏楊訪港,令我想起去年底(1986年)赴滬、皖兩地採訪中國大陸學潮瞭解到的一些情況。

據大學生告知,他們愛看柏楊的《醜陋的中國人》。他們認為柏楊將會取代瓊瑤的地位,繼前段時間的「瓊瑤熱」之後,掀起另一股「柏楊熱」。

大學生說,他們對柏楊瞭解不多,但從他的作品中,知道柏楊是一位有骨氣和主見的讀書人,他行文雖然較為偏激,但勇於挖掘和拋棄中國傳統文化的劣根的精神令人敬佩。

我想,《醜陋的中國人》在大陸年青一代中造成震撼,與人們在改革實踐中深切體會到舊的文化、心理的羈絆有關。在中華民族走向現代化的時候,人們更多地感受到表現在我們民族舊文化上的國民劣恨性對改革的阻礙,而柏楊作品正好帶給大家一個深刻反省的機會。

《醜陋的中國人》是柏楊一九八四年九月二十四日在美國愛華荷大學的講辭。在這個演講中,柏楊以經歷過的事實,細數中國人性的醜陋面,例如沒有自尊、缺乏團體精神、天生恐懼感、胸襟狹窄、缺乏「鑑賞力」、「內鬥」等。他強調:中國人有這麼多醜陋面,只有中國人才能改造中國人。而中國人的苦難是多方面的,必須每一個人都要覺醒。

柏楊在批評中國人的醜陋面及劣根性方面,頗有「魯迅遺風」。他曾經說過,他走到哪裡都要講這個問題,以喚起中華民族對自身的反省。他認為,反省是走向進步的開始。

他形容中國人是天下最容易膨脹的民族,因為中國人「器小易盈」,稍微有一點氣侯,就認為天地雖大,已裝他不下。這個比喻妙絕。

柏楊說話既有尖刻一面,也有風趣幽默一面。他曾說過,南方人從小是讀三國演義長大,北方人則是讀水滸傳長大。瑞典文學院院士、諾貝爾文學獎提名評審馬悅然對此大為叫好,覺得他「真正懂得中國文化」。

由於中國文化強調「內省」功夫,中國人真正敢愛敢恨的不多。魯迅先生一生極力鼓勵我們的人民敢愛敢恨。「愛」和「恨」都是一種能力,但一場文劫卻把中國人的愛恨能力,幾乎全部摧毀。「愛既怕人譏諷,恨亦怕人報復。於是,愛和恨熔化成一種邪惡的力量」,十年浩劫,就是這種積累了太久的邪惡力量的總爆發。

文化大革命,是人性醜陋的大暴露。每一個人,在這個用壘壘白骨堆成的舞台上,都得到充分表演的機會。潛伏在中國人內心深處的野蠻、凶暴、詭詐、嫉妒、殘忍,全部顯現。柏楊說,所謂文革,不過是一場窩裡鬥。窩裡鬥的觀念一天不改,這個民族不但不能強大,而且絕對沒有幸福。

中國人的幸福在哪裡?

(寫於1987年香港)

曾慧燕:柏楊來鴻

悼柏楊(舊作兩篇二之二)

意外地接到柏楊充滿愛心、熱情洋溢的來信,捧讀再三。

雖說與柏楊、張香華伉儷一見如故,交淺言深,他們對我勉勵有加,但從不奢望柏楊寫信給我。因為他實在太忙了。自一九八三年起,他將古文《資治通鑑》譯成現代語文,譯本稱《柏楊版資治通鑑》,分冊出版,每月一冊,每冊約十五萬字,預計七十二冊譯完。

對於一位年近六十八歲的人來說,月產至少十五萬字,這是多麼大的工作負擔。為此,他每天八時起床,一直忙到翌日凌晨二時才休息,個中辛苦勞累,實不足為外人道。因此,也就難怪我收到他的信會這樣喜出望外了。

柏楊的「信箋」是經過精心設計的,很特別。與其說「信箋」,應該說是一張咭(卡片)更貼切。

柏楊以咭代信箋,構思別出心裁。咭的正面是他的一幅家居照片——露台一景,構圖恰到好處。

柏楊家住台北新店,家居環境風光明媚,這在照片中可獲得印證:露台外一派山明水秀的景象,美麗景色一覽無遺。露台天棚頂上掛著一個別緻的風鈴,角落裡擺著一盆一人高的盆栽,令人心曠神怡。柏楊與張香華選擇這一處地方來共築愛巢,果真眼光獨到。

照片下面是一首情景交融的詩:

窗下讀殘書

悠悠意自如

渾忘家何在

輕風送翠姑

斗室空寂寞

海浪聽酣呼

雲際傳笑語

人孤心不孤

在咭的右內頁,印有「感謝‧想念‧祝福」的字樣,下面印的是「柏楊BoYang」。不過,柏楊仍會簽上名字。

柏楊在信中對我勉勵有加。他說:「人生,是一個有無窮盡的門的甬道,要我們一一開啟。創傷能增加力量,創傷才有價值。……」

柏楊說得對,創傷能增加力量,創傷才有價值。我曾經說過:痛苦是我的財富。回顧我走過的道路,的確是痛苦造就了我。三十年來的風刀霜劍,淒風苦雨,無情地、不斷地向我襲擊。我咬著牙,默默地承受一切。那一枝枝的利箭,將我的心射得百孔千瘡,血肉模糊。我捂著滴血的心,踉踉蹌蹌地繼續上路。只要我還有一口氣,我永遠不放棄理想和追求。

我稱讚過張香華,她勇敢地選擇了柏楊。只要心有所屬,愛有所歸,管他身後是風是雨,人世的一切紛爭與我何干?張說,我只是拿著鎖匙,在許許多多的門的甬道中,開啟了其中的一道門。

(寫於1987年香港)

後記:備受華人愛戴的台灣知名作家柏楊(本名郭衣洞)4月29日凌晨1時12分因呼吸衰竭,病逝於新店耕莘醫院,享壽89歲。骨灰將按照他生前遺願,灑在綠島海域上。

柏楊見證台灣歷史縮影及辛酸史,畢生致力藝文創作,同時關心民主、人權發展,是人道主義典範。相關著作甚巨,堪稱台灣現代歷史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之一。如今斯人已逝,天地同悲,遙寄哀思,請香華姐節哀順變。

(寫於2008年4月29日紐約)

轉自《民主論壇》(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柏楊敢言著稱  對台灣人權有重大貢獻
柏楊以文史創作反思  見證台灣民主
柏楊逝世  好友遵遺願骨灰灑綠島附近海面
童文薰:良知讓柏老永存人間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