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馬英九的台灣定位與兩岸思維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5月21日訊】(亞洲時報林泉忠5月20日撰文)馬英九今天以「人民奮起,兩岸共生」為題,發表了他的總統就職演說。全文共三千七百多字,平實穩健,備受矚目的兩岸論述也沒有讓人跌眼鏡的地方。不過,短短的演說之所以為海內外所關注,正因為從中可以看出今後馬英九政策的重點所在,著實值得細讀。

從他謹慎的兩岸政策表述中,不難察覺他對北京所要表達的善意,同時也可以窺視什麼是馬英九願意妥協的,而什麼球又是他要踢給中南海的。以下從馬英九演說中對兩岸關係的政策方向、對台灣的定位及其認同思維,作一評述。

兩岸思維主軸:正視現實 開創未來

二十五分鐘的演說中兩岸關係方面佔了四分之一。馬英九首先向北京釋出善意,表明接受「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繼而肯定了胡錦濤最近三次有關兩岸關係的談話,即三月二十六日與美國布希總統談到「九二共識」、四月十二日在博鰲論壇提出「四個繼續」、以及四月二十九日主張兩岸要「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認為「這些觀點都與我方的理念相當的一致」。同時,對此,馬英九重申了有別於這十六字的回應:「正視現實,開創未來;擱置爭議,追求雙贏」,凸現了胡馬之間同中有異的微妙之處。而馬的兩岸思維框架,則維持在三不(「不統、不獨、不武」),以及在憲法架構下維持台灣海峽的現狀。

馬英九對兩岸政策的論述中,也提出了兩岸雙方需要努力的方向,他指出「兩岸不論在台灣海峽或國際社會,都應該和解休兵」。在「臺灣海峽」方面,意指兩岸的軍事競爭關係需要調整,暗示希望大陸撤除瞄準台灣的一千四百枚飛彈;而在「國際方面」方面,則意指以龐大的經援為後盾的兩岸外交角力應該停止。

除此之外,馬英九對北京呼籲的另一個重點在擴展臺灣的「國際空間」上。馬直接指出「未來我們也將與大陸就台灣國際空間」進行協商。馬高分貝喊出「台灣要安全、要繁榮、更要尊嚴」,正反映了他對目前台灣的國際地位的不滿與要求改變現狀的執著。

顯然,馬英九新政府如何以「尊嚴、自主、務實、靈活」來處理台灣的對外關係、爭取國際空間,重點在於北京是否願意讓步,放寬對台灣在外交上的「打壓」。馬英九在演說中清楚提出這一訴求,明顯把球踢給了中南海。北京今後如何回應,拭目以待。

至於對兩岸未來的期許,馬英九沒有直接提及統一的問題,這表明了馬並不認為兩岸統一是目前要面對的課題。同時,對造成兩岸不能統一的障礙,馬英九強調「不在主權爭議,而在生活方式與核心價值」,並闡明希望大陸和台灣人民共同分享此一價值:「由衷盼望中國大陸能繼續走向自由、民主與均富的大道」。

定位與認同:回歸憲法 面向中華

對北京而言比較敏感的台灣定位方面,馬英九並沒有直接的論述,不過強調對憲法的尊重,已帶有回歸十年前國民黨執政時期兩岸思維的味道。由於「中華民國憲法」的國土範圍至今仍涵蓋大陸,可以理解馬英九在原則上否定了陳水扁的「一邊一國」論,同時也不繼承李登輝的「特殊的國與國」論述。不過,目前北京仍不能接受即使是蔣經國時期對台灣的「國家」定位。作為台灣朝野「最大公約數」的「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的國家」這一主張,也在馬英九的演說中呈現出來。北京如何應對馬英九在演說中的「國家」論述,如「中華民國已經成為一個受國際社會尊敬的民主國家」、「在一個年輕的民主國家,遵憲與行憲比修憲更重要......」,顯然是一個難度極高的挑戰。

認同問題是過去台灣過去近二十年來最具爭議的社會問題與政治焦點,馬英九在演說中如何表述他的認同意識與方向,將影響他未來的施政。同時,筆者以為,這也是觀察馬英九未來兩岸政策方向不可忽視的要素。

「英九雖然不是在台灣出生,但台灣是我成長的故鄉,是我親人埋骨的所在」這一表述,顯示馬英九並不否認他那無法改變的外省籍身份,不過同時強調他對台灣這片土地強烈的歸屬意識,這顯然是說給傾向「本土主體意識」,同時沒有把選票投給他的五百四十多萬綠營支持者說的。至於國家認同上,從上述的分析中也可清楚理解 「中華民國」是他的認同所在,對此一認同的執著也反映在馬英九在演說的最後高喊「中華民國萬歲」上。

值得補充的是,馬英九在民族認同上範圍並沒有離開「中華民族」這一概念。這點可以從他對兩岸未來的期許得到印證:我深信,以世界之大、中華民族智慧之高,台灣與大陸一定可以找到和平共榮之道。

馬英九的演說以國語為主,並特意以台語、客語、原住民語言為輔,筆者以為這一安排正反映了馬英九演說中欲呈現的「三重認同論述」,即尊重島內存在不同省籍族群的現實,強調台灣兩千三百萬人民的國家認同在「中華民國」的框架裏。與此同時,台灣也不應該忘掉身為「中華民族」一分子的民族認同與使命感。而後者也是海內外華人在認同上的「最大公約數」。(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