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業開源節流應對費用飆漲

人氣 5
標籤:

【大紀元6月5日訊】(大紀元記者華德編譯報導)由於麵粉,雞蛋,大米、食油以及其它基本費用的大幅度上漲,全紐約市的餐飲業正面臨困境。業主們的一致看法是「所有東西頃刻間飆漲」,因此他們只能想方設法開源節流,以避免把漲價的大頭轉嫁給顧客。有的餐館只能減少侍者和幫工,或者就延長服務時間,希望以此增加銷售額,當然也有的老闆悄悄加上了銷售稅,而不願意在菜單上明碼提價。

紐約州餐廳協會執行副主席亨特(E. Charles Hunt)收到潮水般的投訴,在電話中業主們感嘆說,每次看到送貨車上門,就有被人痛斬一刀的感覺。亨特談及了他的看法﹕「這是我們在30多年來看到的最糟糕的狀況。」

一家印度餐館的老闆兼廚師薩蘭列出一張清單表明他的苦衷﹕30磅大米,從22美元提高到43美元﹔15磅麵粉,從8美元狂漲到22美元﹔4.6加侖菜油從18美元上漲到34美元。薩蘭直言不諱的說,他正在考量是否要減少給顧客的份額,因為「大米在我們這一行極其重要,我們已經遭到漲價的重創。」

紐約家庭餐館「 足夠好吃」的老闆萊文(Carrie Levin)女士開業已有25年多,以往在夏季,她在菜譜中經常以大米代替土豆墊底,然而今年只能少用了,因為土豆價格還比較穩定。至於其它進貨,100 磅麵粉漲價7美元,每週餐館需要1,000磅﹔1板黑櫻桃,從年前24美元上漲到38美元﹔5加侖糖漿,從200美元跳到250美元,水漲船高。

萊文已把菜單上的食品基本上都調價1美元。幸運的是,顧客並沒有因此而少吃少喝,不過要求也高了一些,萊文說:「既然他們為所有食品多付錢了,如果來就餐,他們就要求完美無缺。」

比起全美各地,紐約市的經濟還算不錯,部份原因是大量湧入的外國遊客,餐館的上座率沒有明顯下降,尤其是在週末。食品漲價的連鎖反應源於石油價格的多年失控,雖然用乙醇替換石油的設想還只是紙上談兵,但作為原料的玉米早已價格上揚,同時又引發對耕地面積的擔憂,投機商的炒作更是推波助瀾,從而導致了這場惡性循環。據聯邦勞工部的報告,大紐約地區的食品和飲料在過去1年中漲價5.3%,是1990年以來狀況最差的。(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選情冷募款大不易  台灣立委候選人省錢絕招多
卡債風暴後銀行撙節成本 信用卡權益再縮水
陳寶郎:油價續凍 每月虧70億元 需開源節流
華裔居民抗議水費上漲 議員聲援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