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人物:蘇丹總統巴席爾

人氣 4
標籤:

【大紀元7月14日報導】(中央社蘇丹喀土木十四日法新電)蘇丹總統巴席爾是首位遭到國際刑事法庭點名為戰犯的在任領袖,這位職業軍人出身的總統,性情易怒而頑固,他在十九年前發動政變奪得政權。

蘇丹是非洲最大的國家,因為半個世紀的獨立戰爭而四分五裂,在巴席爾統治下的蘇丹具有幾項特色,包括回教主義再起,與南部地區時戰時和,與西方國家衝突不斷,達佛地區更陷入苦戰。

蘇丹分析家德瓦爾說:「身為賈里部族的成員,身為一位軍官,身為國家元首,巴席爾非常的自豪。」

他說:「當他覺得受辱時,他常常會爆發憤怒的反應,最明顯的就是他常常口出狂言。」

國際刑事法庭檢察官莫瑞諾─歐堪波今天指控巴席爾策劃種族屠殺行動,企圖清除三個種族,要求以種族屠殺、違反人性罪與在達佛發動戰爭罪等罪名,針對巴席爾發出拘捕令。

巴席爾拒絕與國際刑事法庭合作,也不願交出因疑似涉及戰爭罪而遭到通緝的官員。他上個月告訴聯合國大使,有人針對蘇丹展開「邪惡行動」,意在敗壞蘇丹的形象、傳統與價值。

現年六十四歲的巴席爾,一九八九年六月三十日發動不流血政變,推翻甫成立三年的民選政府,當時他獲得「全國回教陣線」全力支持,該黨由提拔他的杜拉比領導,如今杜拉比已經式微。

巴席爾上台後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暫停憲法,並且解散國會與所有政黨。

巴席爾的政府隨後採行較激進的回教教義與回教律法,讓南部地區的基督徒與泛靈論者,以及北部許多在英國統治下長大的阿拉伯精英感到不滿。

巴席爾與杜拉比建立「人民防衛軍」,佈署在南部地區針對「異教徒」發動聖戰,而這更延長成為非洲最長的內戰,直到二零零五年簽署和平協議才落幕。

不過巴席爾在向過去的游擊隊宣傳權力分享憲法,為「全面和平協議」開啟民主改革道路上,卻讓批評他一向最力的人,都相當驚訝。

巴席爾一九四四年出生於喀土木北方一百公里阿拉伯核心地帶霍希班納加的農村家庭,少年時即從軍。

他的軍階迅速攀升,一九七三年以阿戰爭,他投身埃及軍隊。後來他曾擔任駐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武官、衛戌指揮官,以及裝甲傘兵旅旅長。

一九八八年,在喀土木政府與「蘇丹人民解放運動」內戰最高峰,他被任命出任第八旅指揮官,派駐在南部,而當地咸認設備相當缺乏。

當時軍隊內,尤其是軍官之間,對於蘇丹總理馬帝的統治相當不滿,出任指揮官讓巴席爾能親眼見到戰況。一年後,他發動政變。

巴席爾幾乎肅清所有的高級將領,並與杜拉比透過「革命指揮委員會」與救國政府進行統治。

一九九三年,他解散了革命指揮委員會,並且宣布出任總統,一九九六年時,他首度「當選」總統,不過外界咸認這場選舉舞弊。

蘇丹上一次大選是在二零零零年舉行,遭到反對黨杯葛。巴席爾獲得百分之八十九點五的選票,連任成功。

巴席爾政府一九九零年代,曾提供蓋達組織首腦賓拉登掩護達五年,而這位西方國家頭號通緝要犯就是在蘇丹加強他的恐怖網絡行動。

巴席爾擔任總統期間,最重要的事件就是帶來慘重傷害的南北衝突,在二零零五年簽訂和平協議前,二十一年來的戰火造成一百五十多萬人死亡。

蘇丹一九九九年開始出口石油,雖然遭到美國制裁,但在阿拉伯國家、中國、印度與馬來西亞的投資下,仍享有基礎建設與房屋興建的蓬勃發展。

蘇丹自一九九三年起持續名列美國的支持恐怖主義國家名單。儘管簽訂全面和平協議,達佛衝突仍讓蘇丹政府遭到國際社會批評。

美國說,達佛地區正發生種族屠殺;蘇丹政府軍及阿拉伯民兵聯手對付分裂的部族游擊隊,現在雙方的衝突也變得越來越混亂而複雜。

聯合國說,在戰爭、飢荒與疾病等影響下,高達三十萬人死亡,五年衝突中超過兩百二十萬人流離失所,但巴席爾政府聲稱,死亡人數為一萬人。

相關新聞
國際刑事法庭擬起訴蘇丹總統  非洲聯盟反對
蘇丹總統可能被捕  阿盟將召開危機談判
BBC:中國違反禁運決議提供蘇丹軍援
蘇丹緊急之際 中共軍援曝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