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靜:似曾相識的歷史鏡頭

電影《榮譽之子》觀後感

沉靜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7月23日訊】電影《榮譽之子》(Children of Glory )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以1956年匈牙利民眾奮起反抗前蘇聯暴政、後被血腥鎮壓的史實為背景,以1956年12月6日在墨爾本奧運會的水球比賽中,匈牙利打敗了蘇聯,奪得金牌的事跡為素材,是一部波瀾壯闊、水準頗高的歷史片。

一.劇情

那是1956年,蘇共的陰雲籠罩在匈牙利上空。卡爾西正在國家隊為參加奧運會而積極備戰。與此同時,布達佩斯高校的大學生們正在組織起來,反對蘇聯專制和便衣警察的騷擾。學生運動很快影響到全國。
10月,在一次集會中,卡爾西聽到一位女大學生呼籲言論自由的演講,他被對方的果敢精神和優雅氣質所吸引,姑娘叫維姬。卡爾西跟隨著她,保護著她,不知不覺投身於為自由而戰的鬥爭中。學生們、孩子們和婦女們都在和蘇軍的坦克作戰,卓絕慘烈。

11天之後,蘇聯從布達佩斯撤軍,全國歡慶。卡爾西回到水球隊並代表新的匈牙利去參加奧運會,不料,蘇軍的坦克又重新回來,炮轟樓房、屠戮百姓,起義被鎮壓。殺害了5000多名匈牙利人,關押12000人,300人被判死刑。維姬被捕。

當蘇聯的坦克正在摧毀自己的國家時,卡爾西和隊友們正在1956年的奧運會上為爭金牌而奮戰;卡爾西與蘇聯對手頑強比拚,被對方球員暴擊得鮮血直流。

影片最後,交替疊印著在不同戰場上的一對戀人,一個堅守氣節,一個為國爭光。帶著重傷站在領獎台的卡爾西和被押赴刑場的維姬哼起了國歌……

二.聯想

影片從水球高手卡爾西的角度切入,自然不牽強,有種身臨其境的參與感。通過卡爾西和維姬的愛情,把民眾抗暴起義和奧運奪冠有機的銜接起來。

青春的美好和現實的殘酷,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和巨大悲劇性。姑娘那麼柔弱又異常勇敢,激發了卡爾西愛她、保護她的願望,機敏地拉著她在炮火硝煙、槍林彈雨中穿梭,躲避襲擊。

對於維姬,沒有英雄化、臉譜化。突發的槍殺,鮮血淋漓,她也驚得手足無措;看到被炮火燒焦毀容的朋友,她深受刺激重創。在最困難的時刻,朋友死的死,逃的逃,維姬掩面啜泣,幾近崩潰。因為真實,所以她的堅貞不渝和韌性,更加純真。

女主角的出場,是在一個大學生集會上,當便衣警察阻撓學生發言時,維姬站出來,深沉的嗓音響起,明亮的眼睛閃耀著才智和熱情,瞬間鎮住了全場。如此娟秀雅緻又如此大膽剛毅,這種奇異的混合,似曾相識的場景,讓我想起了林昭。

1957年5月在北大辯論會上,為抗議當局誘人發言,又陷人於罪的卑劣手段,林昭錚錚而言:「我是林昭。雙木三十六之林,刀在口上之日的昭。刀在口上也好,刀在頭上也好,今天既然來了,也就沒有那麼多工夫去考慮那麼多的事!」

在萬馬齊喑的時代,在中國極權主義牢籠裡,沖天迸出的「天鵝之歌」,是由這位清秀的北大女生唱出來的。

大街小巷的槍殺,廣場上無辜民眾在坦克的履帶下慘遭屠戮凌虐,這和中國六四的天安門大屠殺,何其相似!!

歷史的相似性,觸目驚心。重蹈覆轍,步其後塵,天怒人怨。

太匱乏反映中國近代歷史真相的影視作品了,被蒙在鼓裡的人,懵懂無知,還自以為是。

三. 善惡有報

匈牙利革命是東歐國家的人民第一次通過武力來反對蘇聯政體。蘇聯對東歐諸國的武力干預:1956年在匈牙利、波蘭,1968年在捷克,自由與民主的萌芽被扼殺。

我最早在電影《布拉格之戀》中看到蘇聯出兵捷克的場面,特麗莎內心的力量甦醒了, 她不顧一切對著蘇軍的槍口、裝甲車和坦克拍照,冒著生命危險按下照相機快門,這是作為知識份子的托馬斯所欣賞的自由與尊嚴的姿態。

如今,龐大不可一世的蘇聯帝國早已紛崩瓦解,共產暴政不得人心,被人民唾棄,在《逃出柏林》、《竊聽風暴》等一些電影裡都有所反映。

因果輪迴,善惡有報。詩人泰戈爾曾說:「歷史很忍耐地等待著被侮辱者的勝利」,自由活在每個人的心裏,正義終將戰勝邪惡。

08年,天象異動,風波四起。雪災、西藏事件、汶川地震、接踵而來的大暴雨、甕安燒燬警局、上海襲警案……北京奧運在即,看此片,重溫那段激盪人心的歷史,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名家專欄】經營自己花園好處多多
楚一丁:《繁花》,一場在恐懼中綻放的夢幻
歌唱家白雪演唱《再次成為神》主題曲
諸葛明陽:天人合一的畫卷 靈動輕盈的舞蹈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