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人新片《九降風》入選國際影展

人氣 7

【大紀元9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周行多倫多報導】今年32歲的台灣導演林書宇,其執導的第一部故事片《九降風》入選了2008年多倫多國際影展。從台灣來參加這次影展的林書宇,通過駐多倫多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的安排,與多倫多中文媒體見面,講述他製作這部電影的體會。

這部由威像電影有限公司出品的電影,入選了2008 香港電影節,榮獲2008上海電影節「亞洲新人獎」最佳影片大獎,目前正在2008年多倫多國際影展展出。在《九降風》中,林書宇啟用九位新人,以九個高中生的青春成長故事為背景開始。


林書宇(左)向多倫多中文媒體講述製作《九降風》的體會(攝影:周行/大紀元)。

觀眾能看到自己成長的影子

「我覺得《九降風》能吸引年輕人的,是青春的純真和友情。很多人的反映是,這好像他們的故事一樣,這是我感到很欣慰的地方。」 林書宇說,「每個人成長過程中都會有一群好朋友,在電影的九個角色中,你會看到你身邊朋友的影子。」

今年六月《九降風》在台灣上演後,反映不錯。林書宇表示,以前台灣電影藝術片比較多,門檻比較高,不是一個十五歲的消費者能看得懂的電影。《九降風》做的東西是要跟新的一批年輕觀眾溝通,門檻不高,故事講的清楚。

「蠻開心的是它找到了一批年輕觀眾,不管是觀眾給我的來信,還是在網絡博克上寫的,都說他們是第一次進電影院看臺灣電影。」 林書宇說,「我高興的是,一方面是觀眾來看臺灣電影,另一方面是更多的人會來投資台灣電影。」

林書宇說,這九個角色中,每個人的個性都那麼分明,觀眾絕對會在其中看到一個他們熟悉的樣貌,使他們能夠認同。這也是曾志偉願意出錢投資這部電影的原因。

真實生動的故事找到投資者

《九降風》的劇本是林書宇與另一位編輯合作,花了一年半的時間寫成。「我是從我自己成長的人生當中,捕抓那些給我印象深刻的點,然後重新排列組合。」 林書宇說。

「九」字在片名中已經出現,故事開始於九月,那是一年開學的時候。「我也在影射棒球,一個棒球隊有九個人,少一個就不能比賽。所以我想應該九個角色是對的。我一直覺得,我的成長,哥們、好朋友是一群的,不是三三兩兩的。」 林書宇說。

林書宇介紹說,當時曾志偉的女兒在台灣看到他的短片《海巡尖兵》後找他聊天。那時他正在為《九降風》找資金。「我跟她說了片中講的故事,她就把劇本拿去給志偉哥看。」

後來曾志偉的決定是,台灣、香港及大陸各拍一部,就成了一個《九降風》三部曲的計劃。在香港和大陸各找一個青年導演,把《九降風》的劇本給他們作為藍圖,保留七個男生二個女生的結構,要找新人拍,成長故事要改成各自地區的版本。

「香港的那部叫《烈日當空》,這次會在溫哥華放映。中國大陸那部好像還在審查。」 林書宇說。

尋找九個演員的挑戰

林書宇表示,找到這九個演員是一個挑戰,他花了三、四個月才找到他們。

「我們用舞台劇的方式去找這些人。他們在一起時的氣氛感覺要對,不是一個人適合一個角色就對,是他們一起在銀幕上出現時,能讓觀眾感覺到他們是一群朋友,是一群認識了很久的好朋友。」 林書宇說,「很多時候需要割愛,本來選好的一個人,但他跟其他人站在一起時看起來不對,就只能讓他走。」

「我從上千人篩選出上百人,從上百人再篩選出四十到五十人,在這四十到五十人中去做排列組合,花了三天時間,才選出最後的九個人。」

林書宇在美國加州藝術學院電影製作研究所獲碩士學位,但他覺得應該在台灣發展。「我發現自己想講的故事都在台灣,對那個地方,那個土地,對那邊發生的事情,對那邊的人還是最有情感。」

林書宇個人得獎的其它作品有: 1997年的《嗅覺》(16mm/15mins);2002年的《跳傘小孩》(16mm/70mins) ;2005年的《海巡尖兵》(35mm/30mins)。(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安省加強應急知識教育
支持扶搖直上 加保守黨有望組多數黨政府
手機上登廣告時日不遠
移民「加拿大夢」西移 多倫多風光不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