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條?危机?或是恐慌?

標籤:

【大紀元9月16日訊】(大紀元紐約綜合編譯報導)「經濟恐慌」 (panic)指是繼金融市場崩潰后隨之而來的銀行大批倒閉、瘋狂炒股的金融大混亂,或是經濟危机所引起的或預期危机即將到來。周日被宣布接管的 Freddie Mac(FRE-US)与Fannie Mae(FNM-US)、今年 3月時瀕臨破產的Bear Stearns(BSC-US),与倒閉的一家銀行 IndyMac…等,這些事件絕對達到「金融市場崩潰」的條件。

現在市場習慣用危机(crisis)來描述情況,自1907年美國銀行業大恐慌后,「恐慌」 (panic)一詞就好久沒再用了。不過美國著名理財投資网站 《The Motley Fool》表示,其實當了解市場出現恐慌后,才能真正學到些教訓。

在大量使用「恐慌」一詞的19世紀,當時美國耶魯大學教授 William Graham Sumner定義了這個詞,意指為一种恐懼、警覺的情緒,多少有點非理性存在,系由市場危机所引發。雖然這种情緒是無可避免的真實情況,但其實也有過度的嫌疑,常常奪走了市場投資者的勇气与動力。

換句話說,美國自去年夏季爆發的次貸風暴与信貸市場的混亂,說是「危机」比較貼切,「恐慌」或其它類似世界末日般的言語可能就有點過度夸大了。有些主流媒體甚至在上半年時不斷指出美國經濟出現了當年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的影子,所以,說2008是「恐慌的一年」,真是一點也不為過。不過還好, William Graham Summer還有提到一點,當市場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以及對真相仔細思考過后,在某种程度上,到最后這种恐慌是可以被理智所克服的。

投資者要學到哪种教訓?

說了這么多,到底投資者真正要學到的教訓是什么呢?美國著名理財投資网站《The Motley Fool》主筆Todd Wenning表示,事實證明現在市場的慘況,我們過去都已經看過了,甚至還有看過更糟的。因此,在任何情況之下,當市場開始出現非理性悲觀時,就是長線投資者加碼的最好時机。

不管媒體如何極盡聳動之能事來告訴你,現在就像是過去的經濟大蕭條一樣慘。你必須要有所警覺,這只是恐慌,不是蕭條。財經媒體的工作之一是為了吸引讀者的目光,因此煽風點火的事情他們非常擅長。

來看看一些例子,當時美國爆發网路泡沫后,在2002年 9月一些著名企業股价跌至谷底,但是到現在呢?

個股2002/09/30至今的報酬率McDonald’s (MCD-US) 250%;Best Buy (BBY-US) 209%; ewlett-Packard (HPQ-US)286%;Caterpillar (CAT-US) 264%;Nike (NKE-US) 187%;Chevron (CVX-US)196%

簡單來說,投資者在錯誤的時間逃离的太快。上述那六檔個股股价在熊市跌到谷底,提供了極好的机會購入物美价廉的股票。的确有些金融業所發生的新聞是相當的慘重,但更重要的切勿加入「恐慌」一列,謹記無論市場出現什么多頭、危机等訊息,最后都還是要以長期的眼光來判斷是非。(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雷曼兄弟何時倒?全球股市山雨欲來
外電﹕外國金主運籌促美政府接管二房
華商經貿會議圓滿落幕 後年在台北舉行
歐洲和英國央行相繼注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