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相聲史《說學逗唱》

漢霖民俗說唱藝術團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419
【字號】    
   標籤: tags:

羅榮壽﹙人名﹚在《相聲表演漫談》中指出︰

「相聲佔『說』、『學』、『逗』、『唱』這四門口技,就是模仿曲藝『八角鼓』裡的特點,…這種曲種從它的形式上講,是以唱為主,以說當先。不管它是學,或者是唱,在它的正題開始之前總是先說一個鋪場的小段,說完之後才進入正題,所以它佔有『說』字。」

「它的『學』是雙學一人,名為『雙簧』;前面也使鋪場小段﹙是又說又學﹚,學是主科。『逗』是使用熟練的藝術語言技巧,引出豐富多彩的藝術笑料。『唱』是它能唱出各地不同的各種曲調。」

「相聲用不著樂器伴奏,所以它只用『八角鼓』裡的『說』、『學』、『逗』、『唱』這四門口技,來充實和豐富上演的節目。」

具體說來,「說」、「學」、「逗」、「唱」的內容是這樣的︰
*「說」
「說」——包括「說」、「批」、「念」、「講」四種手法;指吟詩、對對聯、猜謎語、解字意、繞口令、反正話、顛倒話、歇後語、俏皮話、短笑話、趣聞佚事等。

「說」曲目主要有《熬柿子》、《五星樓》、《天王廟》等。「批」的曲目主要有︰《批生意》、《歪批三國》、《批聊齋》等。「念」指的是「貫口」,曲目主要有︰《菜單子》、《地理圖》、《洋藥方》等。「講」的曲目主要有︰《講帝號》以及單口相聲《解學士》、《化蠟釺兒》等。

*「學」
「學」——包括各種口技、雙簧、模擬方言、市聲,以及男女老幼的音容笑貌、風俗習慣禮儀。曲目主要有︰《學四省》、《學四相》、《規矩套子》等。

模擬方言,又叫「倒口」,過去也叫「怯口」,是為表現人物的愚昧憨厚。最初大多模擬河北省深﹙澤﹚、武﹙強﹚、饒﹙陽﹚、安﹙國﹚一帶的方音、方言。當時,某些北京人譏諷這些地方來京做工的人「怯」,誣為他們是「 一嘴螞蚱籽,兩腿黃土泥」的模樣,帶有明顯的鄙視成分。

後來發展到摹擬山西話、膠東話、天津話、寶坻話、唐山話,三十年代初期,又擴及上海話、蘇州話、廣東話。四十年代中期以來,又增加了學英語。後來又出現了摹擬外國味的中國話、華僑說普通話等。

也有學做小買賣的吆喝,又叫「貨聲」或是「市聲」,主要摹擬賣大小金魚兒、賣茶葉蛋、賣燻魚、炸麵筋、賣硬面餑餑、賣餛飩、賣布頭、賣估衣、賣包子的吆喝聲。

*「逗」
「逗」——就是抓哏取笑。甲乙兩人,一賓一主,一智一愚,以滑稽口吻互相逗捧,褒貶評論、諷刺嘲謔。曲目主要有︰《論逗捧》、《找堂會》、《老老年》等。

清末,欽英之﹙人名﹚《也是集續篇》中就曾提到相聲演員是「滑稽傳中特別人才」,形象的描繪了「逗」的藝術魅力,說︰「該相聲者,每一張口,人則捧腹,甚有聞其趣語數年後向人述之,聞者尚笑不可抑,其感動力亦云大矣!」可見,那時候的相聲已經把「說」的形式,「逗」的內容,「學」的手段熔於一爐了。

*「唱」
「唱」——演唱《發四喜》、《弦子書》、《太平歌詞》、以及《農家樂》、《算了又算》、《十二月探梅》等民間小調,還有學唱各種戲曲、曲藝,統稱之為「柳活」。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相聲的「說」、「學」、「逗」、「唱」,與「全堂八角鼓」有密切關係;也可以說,「全堂八角鼓」是相聲說學逗唱的「根」。因此,下文將對「全堂八角鼓」的形成和發展、以及對相聲說學逗唱的影響,略做介紹。

﹙待續﹚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末,在天橋場子附近常常有變戲法的。一般是師徒二人合演,為了招徠觀眾,敲鑼打鼓,有時也說些對白。過去北京有句歇後語︰「天橋的戲法——又說又變。」足見變戲法時說白的重要性。
  • 舊時,演唱“數來寶”的都是乞丐,連“下九流”都不包括他們,賣藝的也不承認他們是江湖藝人。他們始而沿街乞討,後來才轉移到天橋及廟會“撂地”做藝。
  • *“什不閑”︰
    清代康熙年間,“什不閑”已在北京流行。李聲振《百戲竹枝詞》中“什不閑”注云︰「鳳陽婦人歌也。設一桁﹙橫木﹚,若椸枷﹙類似衣架﹚然,上鐃、鼓、鉦、鑼各一。歌畢,互擊之以為節,名打“什不閑”。演員五至八人,演唱群曲《四喜》、《八掌》、《架子曲》等,發展過程中逐漸與“蓮花落”合流,成為“蓮花落”的開場群曲。
  • “太平歌詞”是用兩片竹板伴唱的北京民間小曲,是從“蓮花落”的曲調演變而來的。金受申﹙人名﹚《北京風俗曲》中指出︰
    「『蓮花落』與『什不閑』腔調相同,實有分別,一個人手敲竹板唱的為『蓮花落』。幾個人分唱,加上插科打諢的為『什不閑』,又名『拆唱蓮花落』,有時還可以加鑼鼓。」
  • 太平歌詞”裡面有一段《虎不拉訴功》,據說腔調受了北京“夯歌”的影響。“夯歌”也叫作“打夯歌”,是瓦匠頭兒領唱的小曲,邊勞動邊歌唱,自娛娛人。
  • 相聲號稱語言藝術,傳統相聲裡除了《俏皮話》專門用俏皮話組織成“包袱”外,其他段子裡也常常使用俏皮話。俏皮話,又叫“歇後語”,是民眾群體從生活經驗和生活感動中萃取的結晶,充分體現了民間幽默與智慧。
  • 以上我們介紹過各種被“相聲”藝術汲取營養的表演形式;包括評書、拉洋片、變戲法、數來寶、什不閑、蓮花落、太平歌詞、練把式、俏皮話…等等。其實對“相聲”藝術繁衍成長具有重大影響的還有“現掛”﹙即興發揮、即興表演,臨時現場抓哏﹚和“抓哏”﹙抓取引發笑料的題材﹚;此二者是直接從生活中汲取營養,也可說是更廣泛的“博採眾長”。
  • 相聲裡的“現掛”有兩類;一是根據時代背景,事先略作準備,上台加以發揮。另是事先沒有準備,台上見景生情,即興編演,藝人稱之為“撞出來的包袱”。此外,甲或乙臨場發現對方出了差錯,即時予以提醒或彌補,也屬於現掛。
  • 相聲演員上台表演,常常結合前場演出情況隨便議論幾句,以便穩定觀眾的情緒。
    即興創作的“現掛”反映了相聲的“現實主義”傳統。相聲必須愛觀眾之所愛,急觀眾之所急,代表他們的意願,反映他們關心的時事問題和生活問題,才能引起他們的“共鳴”。而“共鳴”,正是一切藝術形式特別是喜劇藝術,取得成功的前提。
  • 【大紀元8月1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守國高雄縣十二日電)漢光教育基金會主辦的說唱藝術教師研習營今天在高雄縣鳳山市文德國小登場,一百多位老師參加兩天活動,興緻很高,不論打竹板與說唱,學得津津有味,一致認為對日後教學大有幫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