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相声史《博采众长》﹙八﹚

俏皮话﹙歇后语﹚
汉霖民俗说唱艺术团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3
【字号】    
   标签: tags:

相声号称语言艺术,传统相声里除了《俏皮话》专门用俏皮话组织成“包袱”外,其他段子里也常常使用俏皮话。俏皮话,又叫“歇后语”,是民众群体从生活经验和生活感动中萃取的结晶,充分体现了民间幽默与智慧。

通常歇后语的前半段是形象生动的比喻,后半段是自然贴切的谜底式的解释。俏皮话中所涉及的谐音、双关、比喻、故事,尽皆幽默风趣,耐人寻味,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惜因时日久远,文化递变,大多数的方言俗语或一语双关内容渐已无从领略。﹚

兹将过去的相声艺人常用的俏皮话一百则列举如下︰
1. 猴戴胡子——一出没有。
2. 猴攀杠子——就那么两下子。
3. 狗撵鸭子——呱呱叫。
4. 马背上钉掌——离题﹙蹄﹚太远。
5. 牛角上抹油——又奸﹙尖﹚又滑。
6. 长虫戴草帽——细高挑儿。
7. 夜猫子落房檐——挨骂的鸟。
8. 狗掀帘子——净仗着嘴。
9. 野猫戴柳罐——不露脸。
10.耗子舐猫鼻梁骨——找死。
11.猫哭耗子——假慈悲。
12.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13.老虎吃蚂蚱——碎拾掇﹙音ㄉㄨㄛ˙ ﹚。
14.老虎戴素珠——假充善人。
15.鸭子吃小鱼儿——眼朝天。
16.狗咬刺猬——无处下嘴。
17.猫咬尿泡——空欢喜。
18.井里的蛤蟆——见不得天。
19.狗咬粽子——终归解不开扣儿。
20.猫儿眼——时时有变。
21.小鸡下蛋——脸一红。
22.狼吃狼——冷不防。
23.野鸡戴帽儿——充鹰。
24.死鱼——不张嘴。
25.老刺猬下山——一轱辘。
26.蚂蚱驼炕坯——架不住。
27.墙头上种麦子——耪﹙音ㄆㄤˇ,耘田﹚不开。
28.黄莲炖猪头——苦了大嘴啦。
29.大麻子喂牲口——真不是料。
30.小老爷庙——没见过多大供献。
31.磁公鸡——一毛不拔。
32.鸡罩里睡觉——睁眼净窟窿。
33.花果山当当——穷猴。
35.旗杆顶上绑鸡毛——好大掸子。
36.“搬不倒”﹙不倒翁﹚坐火车——没稳当劲儿。
37.得病不吃药——你可怎么好。
38.出澡堂子进茶馆——里外涮。
39.纸糊的驴——好大嗓。
40.老虎掉山涧里——伤人太重。
41.剃头的使锥子——一个师傅一个传授。
42.唱戏吹胡子——假生气。
43.看戏掉泪——替古人担忧。
44.冻豆腐——难办﹙拌﹚。
45.进门就叫大嫂——假熟识。
46.天益斋不叫天益斋——大盖齐。
47.酱萝卜——没缨儿啦。
48.小刀子哄孩子——不是玩意儿。
49.小碗面——后找补。
50.炒韭菜搁葱——白搭。
51.面筋掉肉锅里——荤﹙昏﹚啦。
52.扁担量布——价上取齐。
53.一个人拜把子﹙拜把子︰结拜为兄弟。﹚——你算老几。
54.隔着门缝看人——瞧扁啦。
55.爷俩赶集——一大一小。
56.包子有肉——不在折儿上。
57.柳罐打水——筲﹙音ㄕㄠ,指北方一带的水桶﹚坏了。
58.画上的马——骑不得。
59.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60.脑袋戴扳指﹙扳指︰古代射箭时戴于大拇指上的指环。﹚——下不去。
61.回屉﹙笼﹚包子——不香啦。
62.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63.碟子里扎猛子﹙扎猛子︰游泳时,头向下钻入水里。﹚——看的太浅。
64.坛子里洗澡——扑通不开。
65.东吴的大将——干拧﹙甘宁﹚。
66.纳鞋不用锥子﹙锥子︰用来钻孔的尖头工具。﹚——真﹙针﹚好。
67.老太太喝豆汁儿——好稀。
68.老寿星骑驴——没路﹙鹿﹚啦。
69.公鸡戴帽子——官﹙冠﹚上加官﹙冠﹚。
70.墙上挂草席——不成话﹙画﹚。
71.秤铊掉井里——扶﹙浮﹚不起来。
72.城墙上挂镜子——赵﹙照﹚云。
73.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啦。
74.唐朝的茶碗——老词﹙瓷﹚。
75.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76.猪八戒摔耙子——不伺候﹙猴﹚。
77.梁山的军师——无﹙吴﹚用。
78.锅台上的油漆——练﹙炼﹚出来的。
79.腊月生日——动﹙冻﹚手动﹙冻﹚脚的。
80.隔年的核桃——陈人儿﹙仁儿﹚。
81.鼻子眼里插葱——装相﹙像﹚。
82.一个锅里吃饭——不分彼此。
83.一只筷子吃饭——独挑儿。
84.一根绳栓两蚱蚂——跑不了你也飞不了我。
85.三九天吃冰棍﹙冰棒﹚——里外一齐凉。
86.顶着石头唱戏——费力不讨好。
87.三十晚上熬粥喝——不像过年的样。
88.三眼枪打兔子——没准儿。
89.土地爷扑蚱蚂——慌了神儿。
90.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91.飞机上弹琴——高调。
92.切菜刀剃头——危险。
93.六月里穿皮袄——活受罪。
94.电线杆子当筷子——没法下嘴。
95.死人穿缎鞋——白糟蹋。
96.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97.房顶上开门——六亲不认。
98.耳挖勺﹙耳朵﹚里炒芝麻——没多少油水。
99.黄鼠狼下耗子——一代不如一代。
100.坛子里放炮——想﹙响﹚不开。

曾有一段传统相声《俏皮话》专以俏皮话来抓哏取笑,但是里面提到了蟑螂、臭虫、虱子、寄生虫这一类的俏皮话,反映了旧北京“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的污秽环境,也是时代风貌所呈现的另类镜头。

﹙待续﹚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相声“撂地”作艺,招徕观众的开场极为重要。在这方面,相声艺人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创造了多种多样,摇曳多姿的开头方式。
  • 相声“撂地”作艺,招徕观众的开场极为重要。在这方面,相声艺人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创造了多种多样,摇曳多姿的开头方式。
    本篇继续介绍其它开场式:“大实话”、“大瞎话”...等。
  • 1912﹙民国元年﹚以后,北京南城陆续成立了“新世界游乐场”、“城南游艺园”,以及“四海升平”、“青云阁”、“大观楼”等杂耍园子。相声艺人又从“撂地”走回舞台,参加了什样杂耍的演出。由此,原为适应当时“撂地”作艺而发展的各式“开场小唱”,便随着历史的发展销声敛迹了。
  • 长期“撂地”作艺,相声场子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场子比邻挨肩,艺人之间经常切磋交流,为相声艺术的繁衍发展,提供了取之不竭的营养之源。一些优秀的传统相声正是博采众长的结晶;像《大保镳》、《开粥厂》、《拉洋片》等传统相声,最初只有提纲式的草稿,台词十分粗糙,“垫话”与“正话”之间的衔接也较牵强附会。然而经过历代的“拆洗”,逐渐成为主题鲜明、捧逗严谨的完整段子。
  • 拉洋片,又名“拉大片”、“西洋镜”或“西湖景”,是清末兴起的民间杂耍,经常在天桥或庙会的地场上表演。艺人把各种彩色画片﹙每张约三尺长、两尺半宽﹚用绳子栓放在木箱中,箱子中间装有四、五个凸透镜。
  • 清末,在天桥场子附近常常有变戏法的。一般是师徒二人合演,为了招徕观众,敲锣打鼓,有时也说些对白。过去北京有句歇后语︰“天桥的戏法——又说又变。”足见变戏法时说白的重要性。
  • 旧时,演唱“数来宝”的都是乞丐,连“下九流”都不包括他们,卖艺的也不承认他们是江湖艺人。他们始而沿街乞讨,后来才转移到天桥及庙会“撂地”做艺。
  • *“什不闲”︰
    清代康熙年间,“什不闲”已在北京流行。李声振《百戏竹枝词》中“什不闲”注云︰“凤阳妇人歌也。设一桁﹙横木﹚,若椸枷﹙类似衣架﹚然,上铙、鼓、钲、锣各一。歌毕,互击之以为节,名打“什不闲”。演员五至八人,演唱群曲《四喜》、《八掌》、《架子曲》等,发展过程中逐渐与“莲花落”合流,成为“莲花落”的开场群曲。
  • “太平歌词”是用两片竹板伴唱的北京民间小曲,是从“莲花落”的曲调演变而来的。金受申﹙人名﹚《北京风俗曲》中指出︰
    “‘莲花落’与‘什不闲’腔调相同,实有分别,一个人手敲竹板唱的为‘莲花落’。几个人分唱,加上插科打诨的为‘什不闲’,又名‘拆唱莲花落’,有时还可以加锣鼓。”
  • 太平歌词”里面有一段《虎不拉诉功》,据说腔调受了北京“夯歌”的影响。“夯歌”也叫作“打夯歌”,是瓦匠头儿领唱的小曲,边劳动边歌唱,自娱娱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