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可以克服!

文/約翰娜‧佛瑞德
font print 人氣: 19
【字號】    
   標籤: tags:


【編按】在單純的遊戲中,父母以同理心,進入孩子的世界,共同去發覺恐懼的來源,不僅讓孩子獲得精神上的支撐,同時,開創了一個發揮想像的空間,去表達、理解恐懼,從而走出恐懼。約翰娜‧佛瑞德在《我家小孩不害怕》一書中,提出具體的創意親子遊戲,供父母參考。

孩子會一再地感到恐懼,這個時候他們需要能設身處地協助他們的父母,並且告訴他們如何接受恐懼,表達出來並進而克服之。絕對不該只是嘗試以理性的論述來安撫孩子。像是:「你真的不用害怕!」這類沒有同理心的說法對孩子根本毫無助益,正如:「別裝出那付樣子!」這句話一樣無益,甚至會被孩子當作一種威脅和壓力。


克服恐懼的策略

然而替孩子清除所有困難及所有恐懼,也絕非明智之舉。因為如此一來他們便沒有機會因克服恐懼而成長。壓抑與逃避的行為也同樣無濟於事。當孩子(和大人)對某個特定狀況感到畏懼,而且有機會避開這個情況時,他們是會先覺得如釋重負。但是他們仍將持續面對這個狀況。這份恐懼一天不被克服,只是壓抑的話,那麼它以及「對這份恐懼的恐懼」會愈來愈具威脅性,而克服這份恐懼便會愈來愈難。因此必須傳達給孩子克服恐懼的成功經驗。因為:被克服的恐懼使人堅強!


幫助孩子的方法

當我們試著瞭解孩子恐懼的來源時,我們比較能對他有所幫助。許多恐懼光從當時的情況來看是無法理解的。所以經常必須知道孩子之前的故事,例如他和主要照顧他的人之間的關係有何特殊之處。不過即使我們無法知道恐懼的成因,仍有機會加強一個恐懼的孩子自行找到解決辦法的能力。例如「我們現在可以做什麼呢?」或如「有什麼或許能幫助你呢?」這樣的問題能刺激孩子以充滿想像力的方式來處理恐懼。

當我們給孩子充裕的時間而且不要太快加以干涉時,孩子通常都會發展出自己的行動策略,自行克服他們的恐懼,並且更堅強的走出恐懼。孩子大部分在遊戲中克服恐懼,特別是在角色扮演或布偶表演裡。童話故事也常有所助益。許多孩子會發展出符合其年齡與發育狀況的「神奇」方法,幫助自己撐過恐懼的情況。屬於這類的神奇方法有:例如碰到叫人害怕的情況,如一片漆黑時,可以唱唱歌或躲在媽媽的頭巾裡。

若同齡的孩子也被一起拉進恐懼問題裡的話,對孩子也會很有幫助。一起玩角色扮演和布偶戲、一起畫畫做勞作、講故事,都能提供許多處理恐懼感覺與恐懼經驗的機會。孩子可以遊戲式地表達他的經歷,真實地呈現出來並且藉此把他的恐懼與幻想固定在某些具體東西上。這方法特別適用於幼稚園與兒童團體,可以給恐懼的孩子提供協助與支援。


角色扮演與互動式偶戲

恐懼經常發生在處理困難卻缺乏行動策略時。因為孩子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問題,因此而感到害怕。在此角色扮演與偶戲可以提供寶貴的機會。因為在這個遊戲中能夠創造、準備和建構出「不危險的」恐懼情況,可以幫助孩子對抗及處理他們的恐懼。

孩子可以試驗什麼是強壯、高大、有力與勇敢,或者什麼是弱小、無助和害怕。他們可以反抗令人恐懼的人物與事件。他們可以互相幫助和救援或接受別人的協助。孩子可以自己鑽進別人的角色或者用布偶來扮演這個角色。

角色扮演與偶戲包括自由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與人物,像是馬屁精布偶、嬰兒布偶、傻瓜布偶和手動布偶、傀儡戲偶、棍子布偶、手指布偶、襪子布偶、木製和塑膠的人偶與動物,樂高積木或人偶。孩子可以用這些各式各樣的角色與布偶自由玩耍。他們會賦予這些角色與布偶生命,在玩耍中透過這些角色來表達自己。特別是在這樣的角色與布偶遊戲裡,孩子也能體驗某些事情並且說出一些自己平常不敢表達或者表達不出來的話,因為這些都藏在潛意識裡。


無拘束地表達潛意識

正巧在幼稚園年齡,在面對父母與其他照顧者時,孩子經常會有氣憤和害怕的感覺。而玩偶能接受正面與負面的感覺;孩子間接地把傷害、失望、氣憤和恐懼一如美好的感覺一樣無拘無束的說出來。玩偶會對著孩子內心的潛意識說話,讓他有機會讓「秘密」浮現並在遊戲中表達出來。於是無形又無名的恐懼得以透過充滿想像力的方式表現出來,正如字面意思所說的表現「出來」。以這樣的方式來恢復心理上的平衡。

四歲的提姆熱愛恐龍的碩大與強壯,從朗誦與翻閱書籍中,他知道所有關於恐龍的危險與壯碩,而他也知道恐龍早已絕種。他的房間裡裝飾了好多恐龍的圖片。騎士與海盜每天都出現在他的遊戲裡,刀劍與各式各樣的武器令他著迷不已。因為玩具不夠,他自己用厚紙板和積木製造刀劍和武器,把蛋糕注射器和灑水器的功能也加以改變,另做遊戲之用。他也熱愛火山。父母和老師以憂喜參半的態度看待他的熱情。問題是這份熱情是由什麼引發的呢?提姆為什麼需要這些幻想人物以及不斷使用武器?

所有這些認同的人物與物品都是一種可以指揮和控制別人的優勢、強壯與力量。一切都代表對無力左右的暴力、自然現象、死亡與戰爭的恐懼。它們同時也讓人有機會以遊戲、繪畫和勞作的方式來探討它們。

威力強大的玩偶與自然現象會引發恐懼,卻可以在遊戲中處理掉。由於對此關連性的瞭解以及遊戲式的處理方式,對威脅與未知事物的恐懼便被投射在物品上;恐懼也因此變小,甚至轉變成安全感。房間牆壁上掛的巨大恐龍的圖片、提姆床邊擺的強壯玩偶是不會被打敗的,而且會「保護」提姆不受許多幻想敵人的傷害,連帶也免除了提姆對黑暗的恐懼。

摘自《我家小孩不害怕》 《天下》雜誌提供 ◇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我的小兒子湯姆十三歲的時候,我們家已經漸漸改吃植物性食品。某一個星期天早上,湯姆從好友家過夜回來,他跟我們說了一個故事,我到現在都還記得。
  • 我所知道的大部分安親班,都是讓孩子寫寫功課、再寫評量,積極一點的安親班甚至會千方百計拿到學校的試卷,讓孩子先寫,一再重複寫過這些評量試卷的孩子,回到課堂上考試,一看到一樣或類似的試題,連想都不必想,很快的就可以把答案直接填上,考出來的成績也都不差。
  • 我自己當媽媽後的現在,台灣環境變得很複雜了。雖然日子過得比較好,一切都科技了、效率了。其實,也就是更單一、更無聊了。
  • 生命是一連串失落的考驗,失業、失婚、失去親人、失去健康。看似失去外在事物,其實是失去自我身、心、靈的某一部分。在復原的路上,承認失落,尋找意義;重整新自我,重建新關係,完成悲傷的任務,將不難發現,Less is more!
  • 【編按】人在世間之所以不安,就是怕失去。對一個人而言,最難面對的失去是生命的喪失,

    自己的或親友的。在人生路上,不論是你、我、他,不論是認識的、

    不認識的,大家同船共渡。長期從事安寧療護的蘇絢慧在

    《生命河流》一書中,與大家分享如何走向這個人生豐收的時刻

  • 閱讀保羅.霍肯的新書《看不見的力量》,從最後第八章〈重建世界〉一路往回讀到名為〈來自群眾的禮物〉的序言,是我個人最喜歡的方式。
  • 1960年代,拉夫拉克爵士(Sir James Lovelock)開始檢驗地球做為單一生命體的可能性,他後來命名的「蓋亞假說」(Gaia hypothesis)大大影響了生態學。這種假說宣稱地球會創造適合生命的條件,展現自我組織和自我管制的質素,類似於活的有機體。
  • 當我撰寫本文時,美國西部某州的州長正在發表就職演說,指出該州有許多不適任的老師和學生。但是他說,別擔心,說他和他的內閣保證讓他們負起責任。問題是,該州擁有全美最多的老師與學生人數,閱讀測驗的分數卻是全國最低,學校和圖書館支援評等也是最低,然而他的演說裡完全沒有提到。或許他認為,提高威脅會比增加書本效果更彰。
  • 離開這些孩子已經三年了,學校情形仍然沒有比從前改變多少,令我極度訝異。當我聽到新學校的老師談論班級畢業,他們說:「孩子們個個都已經長大,變成真正的紳士和淑女!他們變成熟了!」
  • 遊戲是孩子最自然而發的活動,透過遊戲孩子可以學習許多重要的事物。成人們大概都能接受孩子從遊戲中學習的觀念,但視遊戲為兒童重要的心理溝通媒介,就較易為一般父母所忽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