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克福書展落幕 中國難脫保守封閉形象

人氣 2

【大紀元10月1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林育立法蘭克福特稿)「如果中國人說讓我想想,意思就是算了吧,我其實沒興趣」,從事中德文口譯20多年的賴荷特女士(Gisela Reinhold),耐心地向德國記者說明中西文化的差異。

今年的法蘭克福書展現場,到處可見像賴荷特這樣熟悉中、英、德文的翻譯家,在主題國中國的500多場活動之間來回奔波。

如果不計其他國家,光德國的媒體,一直到展覽閉幕的前一天,就已經累積了5000篇相關的報導,建政60年來中國出版與文化事業在海外最大規模的呈現,宣傳的效益確實十分驚人。

不過,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宣稱要在國際舞台上發展「軟實力」的中國,與另一個被查禁、打壓、邊陲的中國依舊形同陌路,官方的中國沒有把握機會跨出開放的第一步,在法蘭克福留下錯愕的記者和它保守封閉的國際形象。

首先在官方的部份,展場外的法蘭克福市區,到處可見中國當代建築、美術、文學等10多項展覽;走進展場,以莫言和余華為首的數十名中國作家與歐洲讀者交流熱絡,主題館呈現的內容儘管不脫八股的宣傳,還是可看到主事者的用心。

文化交流先從翻譯開始,德文又是最多歐洲人使用的母語,從于丹的「論語心得」到莫言的「檀香刑」,中國政府大手筆將100多本中文書譯成德文,對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化確實功不可沒。

不過,西方更有興趣的,其實是被查禁的、異議的、和流亡的、如書展主席布斯(Juergen Boos)一再強調的「另一個中國」,因為柏林圍牆倒下才20年的歐洲,太清楚獨裁統治的本質。

例如,書展揭幕前,德國媒體討論最熱絡的作品是閻連科挖苦共黨統治的小說「為人民服務」、馬建控訴天安門事件被遺忘的「北京植物人」、以及四川作家廖亦武對社會底層人物的記錄,原因無它,因為這些作品全都遭禁。

結果書展一揭幕,「兩個中國」如之前所預料涇渭分明,兩者間幾乎沒有交流。

在官方的部份,官員和作家在沒有預告的情況下取消多場活動,或僅能憑特殊的邀請卡才能入場,不少記者和讀者因此撲了空,與國際書展透明開放的精神完全相違背。

兩場原訂1小時長的記者會,前45分鐘全是官員照本宣科,即使開放提問,也幾乎點名中國記者,留下一臉錯愕的國際媒體。

反之,「另一個中國」也有機會發聲,不論是流亡美國的維吾爾領袖熱比婭、或流亡作家高行健和楊煉的出席,都在場內掀起旋風,由德國筆會贊助的「獨立中文筆會」攤位,從早到晚都擠滿好奇的民眾。

「兩個中國」充分發言,卻完全沒有對話,北京異議作家戴晴多次在中國官方活動以觀眾身份提問,也完全沒有獲得發言的機會,無疑是今年法蘭克福書展最大的遺憾之一。

土耳其是去年的書展主題國,總統莒內(Abdullah Gul)即使百般不願意,還是坐在台下聆聽書展邀請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Orhan Pamuk),直言批評土耳其政府對言論自由的管制,一時傳為佳話。

這也難怪,許多記者私下都好奇的問,親自率團參加書展的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如果像莒內一樣,能在會場上和高行健握手,中國的國際形象從此或許將大幅改觀。

從今年的法蘭克福書展來看,官方的中國顯然還是沒有把握機會,跨出開放的第一步。

相關新聞
外媒:北京的宣傳和米勒的憤怒
熱比婭現身書展 中國館如冰凍
歐國際書展中共官員否認新聞審查遭批
馬建:語言就是我的祖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