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李鴻章的榜單 台中研院歷史文物館看得到

人氣: 15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0月31日報導】中研院開門專題報導(3)(中央社記者林思宇台北31日電)清朝大臣李鴻章的榜單、歷史課本的商周時代甲骨文和漢代竹簡、康熙遺詔等,想一睹原始文物嗎?遠在天邊近在眼前,中央研究院歷史文物陳列館都看得到。

不同於傳統文人雅士或一般精品博物館收藏,中研院歷史文物陳列館的文物,主要是政府遷台前後台閩地區田野工作的成果,目的是作為學術研究的素材。文物時代從舊石器時代、明清至近現代,主要出土地點是中國,總共約14萬件文物。

歷史文物陳列館收藏大陸考古遺物10萬多件,其中河南安陽殷墟遺址出土遺物就佔70%,包括歷史課本上出現的「龜腹甲卜辭」、「牛方鼎」等,以及常在考題上出現的殷商代表物件甲骨文與青銅器等,小朋友參觀時都覺得很親切。

受歷史小說影響,民間野史總認為滿清雍正皇帝篡改康熙遺詔,將傳位「十四子」改為「于四子」。雍正皇帝位到底是不是篡奪而來?歷史文物陳列館的兩份康熙遺詔,可以還雍正清白。

詔書中清楚寫道「雍親王皇四子胤禎」,還有滿文版本,由於想篡改滿文不是那麼容易,可證明雍正不是篡位皇帝。近期在故宮博物院展出的「雍正大展」,眾所矚目的康熙遺詔就是向中研院借展。

每到考季,大家總是喜歡看榜單。館藏中有一份多位名人雲集的榜單─「文殿試小金榜」,包括第39名的沈葆楨、第60名的郭嵩燾 (駐外使節)等近代史人物。

導覽人員打趣說,最有名的是「第36名的李鴻章」,所以考試不見得要考第1名,榜單中第1名「張之萬」大家並不熟悉。

參觀的民眾表示,沒想到中研院還有這麼多「寶貝」,例如唐代武則天時期的文章中,體會到猜字的樂趣;從西南少數民族與台灣原住民服飾,看到時尚氣息。

還有人說,有些青銅器、玉器的模樣頗好看,不輸現代的手機吊飾設計圖樣。

走訪一趟歷史文物陳列館,彷彿坐上時光機器,從3000多年前一路走回到現代,同時也佩服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首任所長傅斯年的遠見,能夠在戰亂中把這些寶物護送到台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