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外併購 蠶食全球經濟

【大紀元10月5日訊】自由時報編譯盧永山/專題報道/p>近年來中國經濟崛起,加上持有逾兩兆美元外匯存底,為了確保經濟發展所需的天然資源無虞,並且增加外匯存底的投資收益,以及利用金融危機期間,擴大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中國國營企業積極進行海外併購,觸角遍及全世界,引起西方國家的疑慮,而台灣馬政府對中國投資幾乎不設防,令人擔心早晚有一天台灣會被中國買光光。

天然資源和金融業 中國大伸黑手

綜觀中國國營企業的海外併購活動,主要以天然資源和金融業為主,至於科技業,西方國家多半以國家安全為由,嚴格審查或加以阻擋,導致中國國營企業的海外併購或投資行動屢遭挫折。

中國國營企業併購海外天然資源的行動,2005年9月中海油收購美國優尼科石油公司,2009年6月中國鋁業收購澳洲力拓(Rio Tinto)18%股權,分別遭美國和澳洲政府阻擋,理由都是國家利益恐受威脅,其他的交易幾乎全數成交。截至2008年底,中國三大國營石油業者的海外業務已經遍及全球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已擁有海外油氣田一百多個。

中國國營企業併購海外金融業的行動主要集中在二○○六至2007年間,最受人注目的是中國國家投資公司(中投 )在2007年5月收購美國私募基金黑石集團(Blackstone)近10%股權,同年年底也收購摩根士丹利近10%股權,由於這些收購行動都是在金融危機爆發前進行,讓中國國營金融業者受傷頗重。

國家安全因素 併購科技業屢受挫

中國國營企業併購海外科技業的行動,除了聯想集團2004年12月順利收購IBM個人電腦事業外,其餘均屢受挫折。包括中國華為2008年2月有意入股美國網路設備製造商3Com,遭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以恐危及國家安全為由而否決。事實上,聯想收購IBM個人電腦事業,最初也遭到美國各界再三質疑。

就中國國營企業過去幾年的海外併購行動,可以歸納出幾項特徵。第一是在開發中國家進行天然資源的併購,如中石油收購哈薩克PetroKazakhstan、中海油收購奈及利亞Oil & Gas Assets等。

第二是小規模收購大型跨國公司股權,增加投資收益,如中投收購摩根士丹利近10%股權,中國平安保險集團收購比利時富通集團近5%股權等。

第三是透過投資私募基金,進行海外併購行動,中投收購黑石集團就是基此原因,媒體先前也報道,中投有意斥資四十億美元,請美國私募基金JC Flowers成立新基金,收購陷入困境的西方金融機構,此舉是為了避開西方國家的政治反彈。

在中國政府協助下,中國國營企業的海外併購腳步加快,為了避免政治反彈,手法也愈來愈細緻。

馬政府對中資不設防 恐被買光光

在馬政府全面傾中,對中國資金來台投資幾乎不設防下,中資最可能的併購手法就是與第三地資金合作,而目標就是台灣的金融業。例如,AIG南山人壽標售一案,就傳出有中資打算透過與第三方合作,吃下AIG南山人壽。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緬甸內戰持續 中國經濟受損
經濟學人:中國股市三年兩度投機行情
何清漣:60年建國「成就」的內在邏輯矛盾
中共建政60周年  問題挑戰一籮筐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