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中國刺激經濟導致產能過剩

標籤:

【大紀元11月28日訊】(大紀元記者田清綜合編譯) 一個國際性的商業團體表示,由中國的經濟激勵計畫提供資金的新投資,可能使全球的市場陷入困境並且導致貿易衝突的升高,顯示對政府推動經濟成長的副作用的疑慮升高。

華爾街日報25日報導,中國的歐盟商會( European Union Chamber of Commerce)於星期四公布的報告中指出,中共政權的經濟激勵計畫提供中國企業寬鬆的貸款和其他激勵因素來進行擴張,使得許多鋼鐵、鋁品、水泥和化學原料等行業在經濟衰退時期興建新工廠。這些在全球經濟疲弱之際的產能增加,可能壓低全球的利潤並且導致其他國家的強烈抗議。

報告指出,「中國的成長模式要求歐盟和美國這些外部需求能夠吸收這些過剩的產能(Overcapacity)」,由於已開發國家的經濟復甦微弱,這種期望越來越不可能實現。歐盟商會督促美國和歐盟協助中國改變它的政策,以防止貿易糾紛的大爆發。

報告說﹕「產能過剩和過度興建的問題在許多部門還是非常嚴重,而且在一些領域還在惡化。」

許多分析師認為,中國大幅擴張工業產能和中國持續的貿易盈餘、高國民儲蓄率和大量的外匯準備,這些大範圍的經濟問題有密切關係。

例如,中共政府估計一年可以生產5800萬立方公噸的新鋼鐵廠現在正在興建,即使鋼鐵業去年6.6億噸的年產能已經超過國內5億噸的需求。水泥產能將達到每年27億噸,遠超過預估16億噸的需求,而且甲醇工廠只有40%的產能利用率。

摩根史丹利經濟學家王慶(Wang Qing,音譯)認為,「持靜態觀點可能會會誇大了這個問題,要從需求面來看。」「不過中國的公司確實有大量的儲蓄和寬鬆的信用,使它們能夠快速地進行新投資。」「一個有利的機會出現時,就有大量的資金流入,而且供給的增加導致獲利受到壓縮。」

路透社報導,根據歐盟商會對成員的調查,56%的受訪者認為中國地方政府吸引投資為主的政策,是產能過剩的重要原因,寬鬆的放款是第二個原因。

嚴重的產能過剩除了造成國際貿易摩擦之外,還可能抑制外國對中國的直接投資。「如果市場已經供給過剩,為什麼還要投資?」

過剩的產能因為浪費資源又侵蝕利潤,會影響研展而且鼓勵公司在衛生和安全標準以及環保方面簡便行事。

這份研究還指出,創造不必要的產能使得對這項投資提供融資的銀行壞帳風險升高,而且也因為廠商在海外以低價出售產品造成貿易緊張。

這份報告對中國徹底改變經濟模式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議。這些建議包括全國的所得重分配,從企業轉到家庭。國營企業應該將股利交給政府用於社會安全、衛生和教育,而不是將利潤重新投資。

報告也建議未來幾年大幅削減企業的資本支出。此外,報告還指出中國應該取消能源和其他原料這些由家庭間接提供的補貼,聲稱製造業已經對這些補貼上癮。並且還建議提高對資源和環保的收費。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外電:價格狂飆40倍 大蒜成中國泡沫晴雨表
台智庫:ECFA造成產業外移 加劇勞工失業
俄羅斯財長對中國經濟前景做悲觀預測
中國貨恐掛台灣製造  搶市場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