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將唸書當成懲罰

今村曉 Imamura, Satoru 譯/ 呂孟娟
font print 人氣: 10
【字號】    
   標籤: tags:

<--ads-->
當我看到小學生的父母時,總會覺得讀書好像當成懲罰似的,會強迫孩子讀書的家長還頗多。

「你今天已經玩三小時的電動了,去唸三小時的書!」

「今天你都沒有幫忙做家事,你去乖乖唸書。」

此時,這種對話就會出現。

當然,我十分了解這是家長為了孩子好才講的話。可是,孩子或許不能了解。孩子會認為「我沒聽媽媽的話,所以我就得去唸書,作為懲罰。」孩子心裡開始會覺得讀書是一種「代價」或「懲罰」。

若把讀書當成「懲罰」,自然而然就提不起勁,所以絕對不能讓孩子覺得讀書是種懲罰。當父母說出「因為你沒做好這件事,所以你要去唸書」時,就是把唸書當成懲罰的意思。

要讓孩子想要唸書,很重要的是要讓他能了解「你唸書之後,就會有這麼好的事情發生」或「成績變好之後,自己會很開心」這些道理。當然,沒有一個孩子會自願接受「懲罰」,也不可能會有任何孩子被「懲罰」時,還充滿幹勁。

若孩子不覺得唸書不是負面(negative)的事,而是正面(positive)的事,他就不可能提起勁努力唸書。

摘自:《父母習慣決定孩子成績》大好書屋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NIE」教育(Newspaper In Education),以報紙為教材的教育方式,顯著提升了學生的各種能力。
  • 適當的作業不僅可以增進孩子的學習能力,而且還可以培養他們負責任的精神,但千萬不要把作業當成處,會讓孩子心生畏懼,反而喪失了教育意義,因此因材施教也很重要。父母在輔導孩子的家庭作業時,最具有建設性的方法就是把它融入日常生活中......
  • 無論在學校或生活中,培養孩子的組織能力,都是成功的關鍵因素...
  • 國外研究發現,給孩子取個好名字,能讓孩子上學更快樂。
  • 父子關係總是若即若離的,既相愛又競爭,父親希望保持自己的威嚴,而孩子則希望證明自己的獨立自主,總使得關係陷於僵局。以下這些方法,或許有助於改善你家的父子之爭。
  • 手足是同儕間互動的開端,通常也是人一生中最長久且最親密的關係。研究證實,手足對一個人的人格特質與行為模式有著深遠的影響,對於長成後的情感與心理更能提供最實質的幫助與支持。
  • 我們的社會一直在改變,離婚率攀升,單親家庭取代了傳統父母與子女,甚至祖父母同住一屋簷下的家庭。這種改變當然也對價值觀的傳承及健全心靈的塑造產生了影響。
  • 在討論孩子的習慣教育之前,我們先來說說「父母的習慣」。到目前為止,我曾遇過無數個孩子與父母親,我在這些親子關係之中,發現到很有趣的事。
  • 情緒的基石就是自我肯定、正面的自我價值、社交技巧及同理心。研究智慧的專家們強調,「心智力量」和計算、書寫、閱讀、說話及思考所用的「頭腦能力」是同等重要的。
  • 如果你希望看見你的孩子成為一個快樂、心理平衡的人,即使在我們這個知識日益複雜、生活節奏快速的時代,你還是應該特別留意他情感的世界,並有計畫地促進他的情緒智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