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小百科】淺談「矯飾主義」

謝春華
font print 人氣: 159
【字號】    
   標籤: tags: , , ,

藝術史家們對用「矯飾主義」(Mannerism)這個詞做為繪畫風格的名稱有過許多爭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年)爆發前,德國藝術史家沃爾夫林(Heinrich Wolfflin)首先使用這名詞來形容十六世紀時在意大利那些無法被歸類的藝術作品。繪畫風格上,「矯飾主義」既沒有之前「文藝復興時期藝術」之古典、和諧、寫實的特質,內容晦澀,也與後來的「巴洛克藝術」的華麗對比迥異。英國的藝術史家認為:「矯飾主義」的定義與特質不易分類,對藝術的影響性也不明確。

「矯飾主義」(Mannerism)一詞有說來自於意大利文Mano(Hand,手)、也有說是源出於意大利語Maniera(Way,風格、方式)這個字。歸因於藝術家過度倣傚米開朗基羅畫中的動勢和激情而產生「象徵手工技巧的表現多於觀察和思考理念的研究,是一種藝術表現的衰敗。」從文藝復興盛期之後,一直到十九世紀都延續著有這種看法。

文藝復興盛期的古典藝術對人體精確寫實,比例、秩序和透視技法都達到巔峰,可是拉斐爾在 1520年驟然逝世;羅馬在 1527年被神聖羅馬帝國劫掠,意大利的政治、經濟一落千丈;教會權威開始崩解,遭受批判質疑。在大航海開拓、殖民、探險的時代,部分畫家開始嘗試改變畫面的結構,企圖淡化世俗、肉慾的刺激與煽惑,而強調追求靈性與內省,藝術轉向心境的沉思。傳統古典畫沉穩、典雅與肅穆的人文氣息,因「激情式的幻想」、「反自然的變形」與「反理性的掙扎」,轉變為誇張扭曲的動作姿態,刻意拉長的人體比例,投射人性的彷徨焦慮與騷動不安。結果從十七世紀開始,漸漸出現貶議詆毀的聲音,被諷稱為「矯飾主義」。


《提圖斯和維斯帕先的勝利》(Triumph of Titus and Vespasian),羅曼諾,1537年,木板、油畫,122 x 171公分,羅浮宮博物館,巴黎,法國

意大利的畫家、建築師羅曼諾﹝Giulio Romano,1499 ~ 1546年﹞,十六歲就成了拉斐爾的助手,幫忙教廷宮室的繪畫工程,並且在拉斐爾去世後,繼續完成拉斐爾的未完成的畫作。然而,原先由拉斐爾設計的梵蒂岡君士坦丁室的壁畫被作了部分變動,原設計因此遭受破壞。羅曼諾在拉斐爾其他學生的幫助下完成了工程,卻也完全背離了文藝復興崇高氣質、古典平衡的尺度。 1524年他到曼杜瓦,在 1524年到1534年間整建了得特宮,在得特宮內,他與助手一起在巨人廳畫了許多裝飾畫,《巨人的滅亡》是其中的一部分,他以視覺假像顯示出怪異的趣味,與其老師的風範大相逕庭。可知繪畫創作時,技巧和經驗、毅力與環境都是關鍵,而藝術境界的提高、人品情操及道德內涵的修為更重要。@*
<--ads-->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拉斐爾‧聖齊奧(意大利文:Raffaello Sanzio,常簡稱拉丁文:Raphael ,1483-1520年)出生於意大利西北威尼斯和佛羅倫斯之間馬爾凱省的一個小鎮烏爾比諾,他在八歲時母親就去世了,十一歲時又成為孤兒,受監護人的照顧。年幼時是跟隨畫家父親學畫,對繪畫極有興趣。後來轉跟隨佩魯吉諾學習繪畫。他是一位畫家,也是建築師,與達-芬奇和米開朗基羅被稱為「文藝復興三傑」。傳說他的性情平和、文雅,和他的畫作一樣。
  • 黃君璧之女黃湘詅,27日於福華飯店2樓舉行畫展開幕式,前行政院長郝柏村、新黨主席郁慕明、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教授江明賢蒞臨致詞。黃湘詅以父親的技法為基礎,創作較秀氣典雅水墨畫,用色大膽。除此還運用古典沉靜的水墨畫畫作表現在雪紡紗禮服上。畫展於12月8日截止。
  • (大紀元記者李真香港報道)第二屆「全世界華人人物寫實油畫大賽」優秀作品展覽日前揭幕,而頒獎典禮將於12月4日在紐約薩瑪港笛藝術館舉行。香港知名油畫家、華人現代藝術研究會會長鄺高華讚揚大賽回復傳統,發揚古典畫派,造福畫壇。
  • 國立中山大學今天與韓國國家機構「韓國古典翻譯院」簽訂學術交流合作協定書,韓國古典翻譯院並贈送全套「韓國文集叢刊」予中山大學典藏。
  • (大紀元記者林怡香港報道)香港油畫界元老陳海鷹以繪畫肖像畫著稱,曾被譽為世界最出色的三位肖像畫家之一。93歲高齡的他強調習畫之人要尊師重道、重視個人修為。他非常欣賞新唐人「全世界華人人物寫實油畫大賽」恢復古典正統的寫實技法,相信能夠吸引真正的藝術家參賽。
  • 【大紀元記者李新紐約報導】第二屆「全世界華人人物寫實油畫大賽」的主辦單位--新唐人電視臺在本週內展開系列活動﹐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賽選手來紐約觀摩交流。選手們開心的表示﹐這幾天收穫頗豐。有人學到古典繪畫技法﹐有人意識到畫家肩負回歸傳統﹐復興傳統的使命和責任。
  • 聖約翰大教堂擁有雕刻精美的外觀和雙排飛扶壁(flying buttresses)造型,毫無疑問是晚期哥特式建築。教堂長377英尺,寬203英尺,白色拋光外牆上裝飾著雕像、石像鬼(雨漏)、窗戶浮雕,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飛扶壁。飛扶壁上妝點超過95位十九世紀荷蘭人物。一旁簡約的紅磚羅馬式塔樓與哥特式裝飾風格的大教堂形成鮮明對比。
  • 國立台灣博物館舉辦「捷克城堡與堡邸特展」(Czech Castles & Chateaux),展期自6月13日起至11月30日止。歐洲中世紀城堡台灣巡禮,有近百件捷克珍貴文物精彩亮相。
  • 美國風景畫家阿爾伯特‧比爾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1830—1902年)成了溝通東西兩岸的一座橋梁。他憑藉對這片土地的原始之美、希望與力量的深刻感知,捕捉到了美國西部的精神,為那些永遠不會親自冒險西行的觀眾開啟了一扇窗,讓他們得以一窺落基山脈的雄偉壯麗。
  • 富維耶聖母大教堂(Notre-Dame de Fourvière)與巴黎聖心大教堂(Sacré-Coeur)一樣,都是為了遏止社會主義公社的發展而建造,標誌著回歸宗教與傳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