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悠悠

不壓民而親民 人民把他當神敬!

陸文;圖:志清
font print 人氣: 10
【字號】    
   標籤: tags: , ,

宋仁宗至和元年秋,四川地區謠傳:敵寇儂智高,將要率軍進犯四川。一時間益州地方官,調兵築城,日夜不息,百姓互相驚擾,民不聊生,局勢混亂。朝廷聞信,即調陝西兵馬入川,急令滑州知州張方平,改任益州。張方平在赴任途中,即將援兵遣歸,上任後又撤除兵備,做了大量工作,終於平定了局勢。現將張方平的安撫之道及愛民之心,具體敘述如下:

宗仁宗至和元年秋天,四川一帶傳說,敵寇將要侵犯邊界,駐邊軍士夜裡驚呼,四野百姓全都逃光。謠言流布,京城上下大為震驚。正準備命令選派將帥,出兵打擊。天子說:「不要釀成禍亂,不要助成事變。雖然眾人傳說紛起。但我的主意已定,外患不一定會釀成,事變卻往往會從內部興起。

這事既不可一味用文教感化,又不可以單純用武力解決。只需要我的一兩個大臣去妥善處理。誰能夠處理好這既需文治、又需武功的事情,我就派他去安撫和處理此事。」於是眾人推薦說;「張方平就是這樣的人。」天子說:「對!」但張公(即張方平,下同)以侍奉雙親為由推辭,未獲批准,於是就動身出發。冬季十一月到達蜀地,就是四川。

到任的那一天,張公就命令駐軍回去,撤除守備。並派人對郡縣長官說:「敵寇來了由我負責,不必勞苦你們。」張公日夜操勞,謹慎處事,做了大量、細緻的工作……

到明年正月初一早上,蜀地百姓像往年一樣慶賀新春,於是一直相安無事。再到了明年的正月裡,百姓相互商量,要把張公的像,安放在淨眾寺裡,張公出面禁止,但沒能禁止得住。

眉陽人蘇洵(唐宋八大家之一,蘇東坡的父親)向眾人說道:「禍亂沒有發生,這是容易治理的;禍亂已成,這也容易治理;有禍亂的苗子,沒有禍亂的表現,這叫做將要發生禍亂,禍亂將發未發之際最難治理。既不能因為有禍亂苗子而操之過急,又不能因為還沒有形成禍亂而放鬆警惕。這是至和元年秋季的局勢,就像器物雖已傾斜,但還沒有倒地。只有你們的張公,卻能在它旁邊安坐,面色不改,慢慢地起身扶正。扶正之後,從容退坐,沒有一點驕矜自得之色。替天子管理黎民百姓,孜孜不倦,這就是你們的張公。你們是因為有了這張公而得生,他就是你們的再生父母。」百姓們聽了這些話,都講:「正是這樣!」都非常感謝張公的勞供!

蘇洵又對四川的百姓講:「我聽張公曾經說過:老百姓沒有不變的性情,只看上司如何對待他們。人們都說,蜀地人經常發生變亂。所以上司就用對待盜賊的態度,去對待他們;用管束盜賊的刑法,去管束他們。對於本來已經戰戰兢兢、連大氣也不敢出的百姓,卻用殘酷的刑法去箍制他們,這樣百姓才忍心不顧自己這父母妻兒所依靠的身軀,而淪為與盜賊為伍,所以常常發生大亂。倘若以禮義來約束他們,用法律來規範他們,那麼蜀人和天下的百姓一樣,都是最容易管理的。至於逼急了他們,而發生變亂,那麼即使是齊魯的百姓也會如此的。我用對待齊魯百姓的方法對待蜀人,那麼蜀人也會把自己當成齊魯之人。假如任意胡來,不按法律,用淫威脅迫平民,我是不願幹的。啊,愛惜蜀人如此深切,對待蜀人如此厚道,在張公之前,人們還未曾見過。」蜀人聽了,立即點頭稱是,並且當即下拜,再次感謝張公!

蜀地的百姓,還要給張方平畫像,供奉。蘇洵又說:「張公的恩情,記在你們心中;你們死了,記在你們子孫心裡。他的功勞業績,載在史官的史冊上,不用畫像了。而且張公自己又不願意,如何是好?”眾人都說:「張公沒有理由阻止我們做這件事!不畫像供奉,我們心裡總覺不安。如今平時聽得有人做件好事,一定要問那人的姓名及他的住處,一直問到那人的身材長短、年齡大小、面容美醜等情況;更有甚者,還有人訊問他平生的愛好,以便推測他的為人。而史官也把這些寫入他的傳記裡,目的是要使天下人不僅銘記在心裡,而且要顯現在眼前。音容顯現在人們目中,所以心裡的銘記也就更加真切久遠。由此看來,畫像也不是沒有意義。」

蘇洵聽了,無法答對。後來,四川百姓還是為張方平畫了像,並請蘇洵寫了這篇畫像記。

張公是南京人,為人意氣昂揚,有高尚節操,雅量高致,聞名天下.國家有重大事情,張公是可以托付的。蘇洵在畫像記的末尾,附詩一首作結。
現將原詩今譯如下:

大宋天子坐龍庭,
甲午之年日月新。
忽然蜀人謠言起,
邊關敵寇將興兵。
朝廷良將紛如雨,
文臣謀士多如雲。
天子讚歎說聲嘻,
命我張公遠出征。
張公方平來此方,
西風獵獵大旗揚。
蜀人圍觀睹風采,
人山人海滿街巷。
齊道張公真堅毅,
神色鎮靜又安詳。
張公開口諭蜀人。
各自還家且安頓,
謠言莫傳自安寧。
謠言不祥且勿聽,
回去照常作營生。
春日動手修桑枝,
秋天谷場要掃清。」
蜀人磕頭拜張公,
稱他就像父與兄。
公在蜀國園林居,
草木繁茂郁蔥蔥。
宴請文官與武將,
擊鼓作樂咚咚響。
蜀人慶賀來觀望,
共祝公壽萬年長。
姑娘佳麗美嬋娟,
幽嫻貞靜閨房間。
幼兒哇哇向人啼,
牙牙學語已能言。
當初張公不來蜀,
你輩早已填溝湖。
如今莊稼多茂盛,
糧倉高聳堆滿谷。
可感我們婦與子,
歡歡喜喜慶豐足。
張公本是朝中臣,
天子左右得力人。
天子下詔命返駕,
張公豈敢不允承。
修起殿堂好莊嚴,
又有廊房又有庭。
公像掛在正當中,
朝服冠帶宛如真。
蜀人紛紛來稟告,
不敢放蕩作懶人。
張公放心回京城,
像掛殿堂傳美名。

(資料來源:蘇洵《張益州畫像記》等)

轉載 正見文章: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9/1/26/57433.html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代乾隆年間的著名學者武億,擅長金石文字之學。他僅當過七個月的知縣,但政績赫然,威德凜然,舉世為之注目。
  • 章武二年(公元222年),李嚴被劉備召到永定宮,官拜尚書令。劉備病重將死,特地把他和諸葛亮,叫到面前,遺詔命以輔佐後主劉禪。後主劉禪即位,加封李嚴為都鄉侯、光祿勳、前將軍。諸葛亮想率軍駐紮漢中,便讓他統領後方,屯駐江州。李嚴非常佩服諸葛亮的雄才大略,諸葛亮也很看重李嚴的性格才能,兩人時有書信往來,相互引為知己。
  • 劉巴,字子初。少年時即以才名,聞諸遐邇。但為人孤傲,不願輕易屈身就人。荊州牧劉表,曾幾次召他為官,他都不肯答應。劉表本來與劉巴的父親劉祥關係惡劣,劉巴又屢次拒絕到他麾下任職,於是劉表便起了歹意。一次,他派人拘捕了劉巴,暗中又唆使劉祥原來的親信,多次向劉巴通風報信,說:「劉表想殺掉你,不如和我一起逃生。」劉巴聽後,心想:偷跑非君子之所為;不為所動。劉表才決定不殺他。
  • 衛莊公有三個兒子,長子很仁義,次子很知禮,只有三兒子名叫州吁,為人驕縱。州吁是衛莊公的愛妾所生,所以衛莊公十分溺愛他,對他的所作所為,不管不問。
  • 楊牢從洛陽出發來到常山,奔行二千多里,在叛軍營壘中,伏地哭號,頭髮散亂,身形憔悴,看起來可憐兮兮,致使叛軍受到感動,把屍體還給了楊牢。楊牢身穿單薄的喪服,隆冬季節來往於太行山之中,皮膚凍得發皸開裂,兩眼憂傷得血流不止。路上的行人,都被楊牢感動得流下眼淚,回家後都會教訓自己的孩子,拿楊牢的行為勉勵後生們。
  • 徐楚,淳安縣人,曾任辰州太守,頗有政聲仁德。萬曆四十二年,郡中大旱,瘟疫到處流行,徐楚太守也感到頭暈腦脹,恍恍惚惚。
  • 秦國自從推行遠交近攻的策略以後,大舉進攻三晉。在這期間,秦、趙兩國曾發生過三次空前殘酷的大戰。
  • 宋仁宗皇帝二十三年,下詔命令各州縣設立學館。那時的州縣長官,有的賢明,有的愚昧。奉行詔令時,有的盡心竭力,恭敬地仰承皇帝旨意。有的裝裝門面,胡亂寫一道奉詔文書了事。以致有些地方一連幾座城邑,聽不到琅琅的讀書聲。上面倡導,而地方不響應,使得教學受阻,不能推行。
  • 後漢時代的虞延,字子大,陳留郡東昏縣人。虞延初生時,身上有物,像一匹白絹,慢慢升天而去。占卜的人,認為是吉兆。等到長大,身高八尺六寸,腰闊十圍,力大能舉鼎。年輕時為戶牖亭長。當時王莽的貴人魏氏家族中的賓客,放縱不法,虞延率官吏兵士,突入其家中捕拿,以此受魏氏怨恨,不能陞官。
  • 秦國自從推行遠交近攻的策略以後,大舉進攻三晉。在這期間,秦、趙兩國曾發生過三次空前殘酷的大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