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銀行分紅失當引燃危機

【大紀元2月5日訊】(大紀元記者郭秋怡編譯報導) 近來銀行巨擘接連傳出破產,儘管他們的股東血本無歸卻苦於求償無門,但據《經濟學人》雜誌在近來一篇文章中揭露,這些銀行的員工卻荷包滿滿,徒留這些爛攤子給出錢成立公司的股東們去承受,因此現在該是徹底改革銀行分紅制度的時候了。

員工分紅擺在股東利益之前

過去三年貝爾史登(Bear Stearns)共支付給員工113億美元的酬勞及福利津貼,里曼兄弟2007年公佈的報表中在前三年列有216億美元的同類支出,而美林證券則帳列450億美元。

然而,危機爆發以來,里曼兄弟的股東什麼都沒有拿到,貝爾史登的投資人在摩根大通銀行接收該公司時得到約當14億美元的摩根大通銀行股份,但現在股價己縮水到不到一半的價值;美林證券被美國銀行併購時,股東收到的美國銀行股票現在更是剩不到五分之一的價值。另,花旗集團2007年付給員工344億美元,但現在整個公司只值181億美元。

《經濟學人》的文章指這給人烙下一個很深的印象,就是銀行簡直是受薪階級的大肥缺,內部人員的利益永遠擺在最前線。過去25年來,資金成本低迷,資產價格持續上漲,刺激銀行運用融資槓桿,套取更高利潤,所得中有相當大的部份卻是進了員工的口袋。

可是等到資產價格開始下跌,整個體系崩潰,銀行緊縮信用,對資產價格造成更大的壓力,結果多年來累積的利潤幾乎瞬間被侵蝕殆盡,像美林證券光去年第四季就損失了153億美元,超出在2005至2006年間累計的126億美元利潤。

事實上,過去幾年許多銀行的高級主管及員工們都收到股票買權,在巿場蓬勃時,他們賺得荷包滿滿,在巿場崩潰時,虧損累累的往往是股東。

如何預防下一個危機?

據該篇文章分析,銀行家們之所以會對投資風險不夠重視乃基於兩項因素,首先是巨額的報酬誘使他們積極追求高風險投資,再來就是他們沒有充份認知所承擔的風險。

為根本解決內部員工追求利潤忽視風險之弊,《經濟學人》建議兩個方法,首先是紅利的發放應以過去多年的長期績效平均為設算基礎,其次是應適當選擇投資標的,並在巿場價格上升時索取較高的資金成本,以確實反映出風險。但就銀行家的觀點而言,這樣的作法根本無法切合實際,不過,最貪婪的員工或許最有可能引發下一波銀行危機,因此,最好還是請他們走路並祝他們的下一個老闆好運。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高盛和摩根史丹利照發年終紅利
AP:獲紓困銀行主管高薪紅利沒少 專機照飛
香港機場地勤人員罷工 雙方下月初再商討
香港1百名外籍保安員罷工爭加薪 全被解僱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