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英雄—史陶芬柏格上校

人氣 363
標籤:

「元首的目標已經徹底走向毀滅,希特勒和黨衛軍的罪行成了德軍光榮歷史的汙點:屠殺平民,拷打飢餓的戰俘,以及將無辜的百姓送入集中營……。

身為一個軍人的自覺,效忠希特勒就如同背叛國家;希特勒不只與全世界為敵,更是德國的頭敵,我們不能坐視不管。…」《史陶芬柏格上校戰地日記》

30年代初,在世界面臨著經濟大恐慌之際,希特勒及其所率領的納粹黨,以改革者自居,大行國家社會主義,一時將德國的經濟推向高峰,並藉之取得世人的信任。然而在納粹黨取得政權之後便立即引發二次大戰,席捲全世界,造成了數千萬人的死亡。

史陶芬柏格爵士,出身於名門貴族世家,年僅35歲便官拜上校,是軍隊中的明日之星。他曾經是納粹的狂熱信徒,他曾深信納粹黨是德國的希望,然而在希特勒發動二次大戰後他的信念開始產生動搖。
隨著戰事的進行,希特勒也變得越來越加瘋狂,黨衛軍血腥的整肅異議人士,並將無辜的六百餘萬猶太人送進集中營集體屠殺,身為軍人的史陶芬柏格上校想著:「這國家留給孩子們的竟然是戰爭與暴力,孩子們遲早會變成希特勒的殺人機器,這樣真的好嗎? 」

於是他開始與其他志同道合的朋友籌畫了一起名為「華爾奇麗亞」(Valkyrie;女武神)的秘密行動,他知道如果成功了,將會減少無辜百姓的犧牲。

堅毅的貴族後代

史陶芬伯格伯爵(Claus Graf von Stauffenberg)生於德國南部最古老且最有威望的家族,父親曾是符騰堡王國的最高元帥,母親是一位普魯士將軍的曾孫女。

史陶芬伯格在孩提時便建立了極為堅強的意志力,他幼時體弱多病,常為頭痛及喉疾所苦,但他絕不允許自己倒下,反而以意志力來恢復健康,不但將自己磨練為一個運動好手,還協助當地農民收割,而他也深以助人為傲。

對於史陶芬伯格而言,他認為貴族不僅是崇高的社會地位,也是自身的天職,永恆為民服務是他的義務。他曾對家人說:「名副其實,貴族的態度亦即我們首要之務是服務國家,不論我們處於任何職業皆然。」

貴族服務觀及堅強的意志力,深深的影響了以後的作為;在他日後於北非戰場負傷療養期間,他拒絕服用止痛劑,完全靠著堅強的意志活下來。

史陶芬伯格受了愛國詩人格奧爾格(Stefan George)的影響,於1926年投入班柏第17騎兵旅當一名普通士兵。他在軍隊立刻嶄露頭角,於1930年升任軍官。

在史陶芬伯格服役的這段期間,他的隊長對他如此描述:「具有獨立、可靠的個性。同時還能自有主見,無論在戰術及技術上期表現均在水準之上;他的人際關係無懈可擊。對社會、歷史、宗教性事務,有高度興趣……若他能長此以往,未來表現必不可限量。」

同年,希特勒以改革者的名號出任德國總理,並進行一連串的變革,德國經濟逐漸起飛,史陶芬伯格也參與納粹黨的街頭慶祝活動,此時的他認為:「一但納粹掌權,黨派之間的鬥爭即可結束,並能制訂堅定向前的政策」。

史陶芬伯格對希特勒表示崇敬之意,他認為:「希特勒擅於運用文字表達若干基本而嚴肅的概念,從而引導了精神生活的復甦。」

效忠屠夫如同叛國

1934年6月,希特勒為鞏固自身權力發動戒嚴,命令黨衛隊清除衝鋒隊員的領導人並處決衝鋒隊員4百餘人,史稱「長刀之夜」(Night of the Long Knives)。

這次事件讓史陶芬伯格對希特勒改變了看法,他開始批評希特勒的冷酷無情:一旦老同志失去了利用價值,便殘忍的加以處決。但是他仍與德國軍方的立場一致,贊同長刀之夜,期望納粹能走向好的一面。

1937年,史陶芬伯格晉任上尉,並以優異的成績進入德軍參謀本部學院,在學院中他名列前茅,學術論文獲得第一的榮耀。畢業後,德軍參謀本部各一級單位更是爭先申請調任史陶芬伯格至單位任職。最後他選擇至前線的第1輕裝師任後勤參謀官,協助該師完成占領捷克的任務。

1938 年11月,在第1輕裝師回國後不久即發生惡名昭彰的「水晶之夜」(Kristallnacht),起因是一位留亡巴黎的猶太裔青年,因求助於德國駐巴黎大使館秘書,請求協助其被驅逐於波蘭的家人未果,憤而槍擊之。結果納粹宣傳部長戈培爾(Paul Joseph Goebbels)組織納粹黨員與黨衛隊襲擊德國全境的猶太人,造成3萬名猶太男性遭到逮捕並被關入集中營,1574間猶太教堂及7000間猶太商店、 29間百貨公司等遭到縱火或損毀。

史陶芬伯格對於此事件深痛惡絕,並在多次的在軍中袍澤面前表示:「此事件損及世人眼中德國的榮譽。」

原先他宣誓效忠的政府及元首,在他面前變得極度的醜陋。

之後,史陶芬伯格隨軍參與了入侵波蘭及法國的軍事行動,後來於1943年被調到第10裝甲旅,負責掩護「沙漠之狐」隆美爾元帥從北非的撤退。在這期間,他不斷的目睹希特勒及其納粹黨的種種暴行,他在北非的戰地日記裡寫道:「身為一個軍人的自覺:效忠希特勒就如同背叛國家;希特勒不只與全世界為敵,更是德國的頭敵,我們不能坐視不管。」

史陶芬伯格上校在1943年4月7日身受重傷,失去一隻眼及手臂。他原本可因此光榮的退伍,但他明瞭,為了挽救德國,他必須使盡一切手段阻止希特勒。

而後他被任命為德軍後備部隊參謀長,他自此有了接進希特勒的機會,名為「華爾奇麗亞」的行動就此拉開序幕。

華爾奇麗亞行動

「華爾奇麗亞」的計畫原本是後備軍的作戰計畫之一,其概要為:後備軍如何在國內暴動時進行鎮壓,接管城市治安的部署,藉以鞏固希特勒的地位;然而史陶芬伯格上校將其改寫為刺殺希特勒後如何行動的方案。他們計畫成立臨時政府,向盟軍達成停戰協議,結束這場戰爭。

「華爾奇麗亞」是北歐神話中的女武神,傳說中,她的任務是在戰場上挑選勇敢的戰死者,迎接其靈魂至英靈殿作為神的戰士。

史陶芬伯格上校在行動前曾說:「我了解,一旦任何人採取此行動,其在德國歷史上將被視為叛徒,但是一個人卻不能、也不應是自己良知的叛徒。如果我不採取此行動來制止這場無意義的殺戮,我將無法面對因戰爭而造成的孤兒、寡婦。」

他以「華爾奇麗亞」作為整個行動的總稱,似乎也意味著為了德國的未來,他已視死如歸!
1944年7月20日上午11時史陶芬伯格上校到達了「狼穴」,此時他已同最高統帥部通訊處長約妥,將爆炸的消息迅速傳給柏林的反抗伙伴,以便他們立即行動。

當時正值夏天,「狼穴」的溫度極高,希特勒將會議地點轉至地面上的會議室內,史陶芬柏格雖然帶了兩枚炸彈,但由於緊張和時間準備不足,他只能夠裝設其中一枚。他在當日下午12時37分把載有炸彈的公事包放在希特勒右方的橡木大桌腳內側,然後藉接聽電話之故離開了會議室。

就在此時,希特勒的副官勃蘭特上校發現史陶芬柏格那個公事包絆住了他的腳,因此把它撿起來放到桌子的靠外一邊。這樣一來,在炸彈和希特勒之間就隔著這個厚厚的底座。也許就是這個看來無足輕重的舉動救了希特勒的命,也改變了往後的歷史。

12 時42分炸彈爆炸,史陶芬柏格認為在場應當無人生還。於是按照計劃飛往柏林,與其他在戰爭指揮部等候的同伴會合。

實際上,當時希特勒僅受輕傷,未被炸死,再加上消息不一,反抗軍總部的歐布利特將軍因無法得知史陶芬柏格是否成,因而遲遲未展開行動,直至史陶芬柏格抵達柏林才開始。然而卻為時已晚,「華爾奇麗亞」行動終究以失敗告終。

施陶芬柏格上校等人皆於當晚被捕,並旋即在戰爭指揮部的庭園內被槍斃,之後希特勒組成「7月20日事件特別委員會」,處決了五千名反抗分子,其中包括廣受人民愛戴的隆梅爾(Elwin Rommel)元帥也被迫自殺,以保護家人。


德國總統霍斯特克勒(Horst Koehler )在 Bendlerblock的庭院向刺殺希特勒的英雄們敬獻花環。(法新社)

為良知而抗爭的典範

在 「720事件」之後不到一年的時間,納粹德國在二戰中宣敗。參與這起政變的人被稱為「抵抗戰士」,每年的7月20日德國都會舉行盛大的儀式紀念當年參與「華爾奇麗亞」行動的成員,有些德國城鄉還以部份參與者的名字來為街道命名。

2007 年7月20日,德國國防部長容克(Franz Josef Jung)在紀念儀式大會上發言表示:「當時參加反抗希特勒抗爭的人們是出於堅定的信念,認準人性尊嚴和權利不能遭到踐踏,他們甚至以自己的生命來捍衛信念。」他提到,德國和歐洲從過去的歷史中學到,做為全球的一員,不能光捍衛自己,還要為其他地區應有的自由,權利和人權做出努力。為此德國義不容辭。」

作為嘉賓來參加宣誓儀式的德國前總理科爾(Helmut Kohl)說:「63年前失敗的刺殺行動,給後世留下了一個為良知而抗爭的典範,史陶芬柏格和其他被槍殺的將官的名字成為反抗獨裁者的勇士,被永遠記住。」

之後德國軍人法修訂了所謂的史陶芬柏格條款,明確的告訴德國軍人:

軍人效忠的對象是聯邦德國。

軍人必須在人民的法治和自由遭到威脅時挺身捍衛。

軍人必須以憲法的法治,自由,民主,福利國及聯邦體制作為檢驗現行政治體制是否為值得效忠的對象,非愚昧效忠一個會帶領國家走向滅亡的領袖。。


參與行刺希特勒行動的德國軍官照片。(法新社)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一代反共領袖:邱吉爾(58)
接納反猶人士重返教會  德總理要求教宗澄清
頭號通緝納粹「死亡醫生」已死於開羅
法承認遣送76,000猶太人至納粹集中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