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花果:從中國城鄉教育傾斜看財政虛弱

洛花果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4月10日訊】最近在中國召開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使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不讓一個孩子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

看了政府工作報告上講的,不免有人感動:政府對下一代實行義務教育是多麼的重視!看官且慢下結論,這樣的詞彙句子在每年的政府報告中都是這樣說的,看中國的官方論談,要反著看才會品出滋味來的,越是沒有的才會加大力度去講的,而每年都講,每年的實施結果有沒有呢?他們是怎樣使人人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機會呢?這個才是大家應該關心的事情,這些在政府報告中卻沒有提到。

在中國誰的日子過得最苦?是農民!農民的孩子受教育情況又怎樣呢? 今天我們只是從國家對城鄉兩地的教育投入上看中共政府對農村人的歧視,看中共政府的財政虛弱。

一位人大代表在會議討論時披露了一個實情:「目前中國農村義務教育體制實行「分級管理,以縣為主」,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構成,只有8%由中央政府財政支出,另外92%則由各級地方財政支出,其中大部份由縣級以下財政支出。相當一部份縣級政府財力嚴重不足,尤其是稅費改革後,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明顯的不夠。地區間經濟發展和財政收入的不平衡,決定了這個體制不能保證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

2008年底中國國家教育督導報告中報告:「由於教師津貼尚未完全得到落實,教師工資收入水平依然偏低。抽樣調查顯示,近50%的農村教師和縣鎮教師反映沒有按時或足額領到津貼。」「教師工資收入水平城鄉差距依然較大。全國農村小學、初中教師人均年工資收入分別僅相當於城市教師的68.8%和69.2%。其中廣東省小學、初中農村教師人均年工資收入僅為城市教職工的48.2%和55.2% 」。 在13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調查中,農村教師城鄉工資收入差距還在繼續擴大,教師工資收入水平低,造成農村尤其是邊遠地區教師隊伍不穩定。

鄉鎮農村的教師負擔重,不少農村中小學教師一人兼任幾個班級的全部課程,一週課時數平均為17~18節,教師長期超負荷工作;不少農村學校無法開足全部課程;一些農村學校更由於教師編製被上級卡死而難以補充新教師。農村中小學教師編製緊缺、經費嚴重不足的問題已經成為制約中國廣大農村兒童受教育的權利。

在貧困的山區孩子上學更是困難,學前教育幾乎是沒有,目前政府還沒有任何政策性的投入。雖然對一般農村中小學的經費沒有城市高,但是也還有政策說是要改進,可是在說改進的同時又從不建立有效的執行制度,也不確定經費來源和各級政府的投入資金的比例,政策就如同一紙空文。

中國教師報裡曾經顯示:「2006年,全國有508個縣每縣平均5所小學不足一名外語教師;西部山區農村小學平均10所才有一名音樂教師;中西部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初中音樂、美術、信息技術三門學科教師平均每校都不足一人,致使部份學校無法正常開設規定課程 」。這樣的教師隊伍,導致鄉下地方大多數孩子不能上大學,即使上了大學,也進不了好大學,讀到研究生的就更少了。一位人大代表在小範圍講:「現在的大學生和研究生中,來自農村的、貧困地區的孩子越來越少。」。

城市就不一樣了,尤其是能給當權者在海外露臉的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裡, 特別是重點學校由於集中了優勢的教育資源,有優秀的老師和辦學條件,那些有錢有勢有關係的家庭就把這些學校抄做得成了「牛校」,「牛」的在每年招生時收取每個進校生數萬元選擇學校的費用,在每年大筆收取動輒擇校費的「支援」下,「校園優美、學生爆滿、教師高薪」,這些繁榮景象的詞彙就刊載在一言堂的媒體上,掛在有條件上特殊學校的或是有條件出國留學的中國人民嘴裡。 可是政府自己內部的調查報告結果卻是: 10年來城鄉教育投入的比重懸殊越來越大,受教育的農村人越來越少。

中國的農村是城市的4倍。人都說,國家是否強盛要看教育,那麼中國的教育只是能顧及到全國的 1/4的城市公民,3/4的鄉下人算是幾等公民呢?從政府對教育的投入上可見到這個政府的財力是極其虛弱的,最起碼是犧牲了大多數中國人的利益而造出的假強盛。(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中國城鄉差距首破万元 30年來最懸殊
中國城鄉收入差距擴大 隱藏社會不安來源
中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破萬冠全球
駱明慶:經濟學與公共政策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