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導孩子何必掉眼淚(3)

第一招:你希望你的孩子扮演什麼角色(下)
黃金源 (特教博士,兒童問題諮詢專家)
font print 人氣: 9
【字號】    
   標籤: tags:

<--ads-->

中國古訓:功揚於庭,過規於室。功揚於庭的目的是在給人位尊,過規於室在隱藏缺點,使有改過向善之機會。從角色理論的觀點來看,功揚於庭等於給人戴高帽子,賦於「好的角色」使繼續向善,不致為惡。過規於室則是避免歸附不良角色,而使之自甘墮落。這就是「角色期望」(role expectation)會對人產生事前規範的效果。

在教育心理學上有一個很有名的理論,叫做「自我應驗的預言」或者稱之比馬龍效應。其主旨都在說明當一個人被「認定」或「歸附」一個角色後,他個人很可能實踐了所被歸附的角色。

底下列舉若干事例,佐證角色歸附的影響力:

*例一:「倒閉的銀行」的角色

有對夫婦於周末上街閒逛,不知不覺間來到了一家銀行門口,太太向銀行一瞥,驚見行內擠滿人,太太好事地問到道:「今天為什麼有那麼多人提款?」,此時,其丈夫完全不知所以然,乃隨便敷衍其太太說:「大概是這家銀行快倒閉了。」說時遲、那時快,湊巧有位陌生人擦身而過,此陌生人未清楚聽見「大概是」三個字,只是耳聞「這家銀行快倒閉了。」

這種馬路消息,對聽聞者具有莫大的衝擊。因此,該陌生人心裡想:「我半生積蓄都存在這家銀行,若是它真的倒閉了,儲蓄豈不泡湯了。」於是趕快跑回家,拿印章、存款簿,到這家銀行提款。同時,他又好心的通知親朋好友,於是一傳十、十傳百,都趕來提款,結果這家銀行終於倒閉了。

解析:

這家銀行因一時謠傳,被歸附了「將要倒閉銀行的角色」,於是大家以「將要倒閉的銀行」之態度對付它,最後這家銀行終於「演出」倒閉銀行的角色。

*例二:神經病的阿輝

阿輝有個神經病的母親,父親是記者,平常忙於跑新聞,母親又無法管教子女。所以阿輝從小便養成許多不良習慣,做事隨隨便便,經常遲到學校,上課胡言亂語,隨便離座,有時甚至離校外遊。在校期間,由於不守校規,幾乎天天被「修理」,仍不收任何效果。

阿輝的乖張行為,引起筆者的注意,經家庭訪問的結果,得知阿輝的媽媽是神經病患者。由有其父必有其子的推論下,阿輝因此被冠上神經病的孩子這個「雅號」,阿輝乃努力演出神經病這個角色。

筆者治療阿輝的「神經病」行為的方法是選阿輝當班長,然後告知「班長」的角色行為是什麼,並請全校教師共同期許阿輝努力演好「班長」的角色。由於班長的角色行為與神經病的行為不相兩立,因此阿輝終走出神經病的惡夢。

*例三:啟智班之標記作用

我們台灣推展啟智教育已有三十餘年的歷史,啟智班教育成果不彰一直為人所垢病。推究其原因乃是,用啟智學校和啟智班來安置智障學童,這兩種方式無法避免「智障」的標記。啟智教師事先對智障學童已有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為費心教學於事無補,因此在教學上敷衍了事,在態上不求長進,而對研究各種教學的又敷衍塞責,啟智教育的成效不彰,便是啟智班標記效應。

*例四:普通班中的垃圾堆

國小階段,班級的組成是採常態編班,因此在一個班級中總難免有少數成績不好的學生,這些學生其成績不好,有些可能是智能不足,也有些是文化不利因素造成,或因不良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及學習環境導致學習成就低劣。但是有些老師卻將他們冠上「垃圾堆」的角色。

其實經長年從事特殊教育之工作經驗知道:再成就低劣的學生,若經診療教學後,這些低成就的學生仍然可有作為,縱使是智能不足者若,教養有道,仍可過獨立或部分獨立生活。可惜未經診療及教學,便先予以判刑定讞(歸附不良角色),實有失師道。@*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幾乎是每個父母的共同想法與期望。所以每個父母知道他們懷孕後,就開始注意營養的吸取,避免感冒、吃藥,希望寶寶出生後健壯聰明。可是有些兒童年齡逐漸镸大後,開始出現不聽話、抗爭,甚至各種偏差行為,當初的期望完全落空。教養孩子變成苦差事。許多父母被子女的偏差行為氣得暴跳如雷。父母也把孩子打得哭哭啼啼,自己也傷心掉眼淚。
  • 莎士比亞曾在其名劇「皆大歡喜」(As You Like)中,闡釋人生如戲,每個男男女女都是演員。事實上,生而為人每天扮演許多角色。歸附角色對一個人是很可怕的。因為當一個人被歸附某種角色開始,他便會努力學習該角色行為,賣力演出,並養成了人格角色,從此一輩子拋棄不掉該角色......
  • 我們必須做好心理準備,因為治療那些成長在缺乏關愛的家庭環境的兒童時,有可能會遇到龐大的障礙......
  • 對父母或教育者來說,最嚴重的兒童教育錯誤,就是對走上錯誤道路的兒童預言悲慘的結局。這類愚蠢的預言會助長兒童的怯懦,讓情況無限惡化。我們應該反其道而行,以正面積極的態度鼓勵兒童。
  • 我們必須從「激發這類兒童的勇氣,並讓他們相信自己的長處與能力」來進行治療。
  • 在成長到學齡的這個階段,孩子們正在培養和練習幫助新朋友、與他人相處和交友能力。還有自我調節和理解他人觀點的能力。
  • 學齡兒童往往喜歡獨立,但他們仍然需要你的愛、關注和認可。在成長和探索的過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導。這些限制可以幫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並為開始上學後的新規則、慣例和責任做好準備。
  • 我們已經知道,兒童都會努力追求優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責任,就是將他們的努力追求導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須確保,孩子的努力可以獲得心理健康與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調。
  • 我們知道,不勞而獲的成功多麼容易轉瞬即逝,因此訓練兒童滿懷企圖心沒有什麼好處;更重要的是訓練他具備勇氣、堅忍和自信,這樣他才能體認到失敗時永不氣餒,而且應該視「失敗為需要被解決的新問題」。
  • 我們一直在推廣學前教育課程。誠如近日《紐約時報》一篇文章指出,學前班遠遠供過於求,還提到「幼兒教育提倡者說,如果家長知道學前教育的好處,可能會有更多的家庭報名參加。」然而這些所謂的好處往往難以實現。從各種學術研究得知,上學前班的孩子在以後的人生中可能遭遇困難,在行為和學業上落後於沒有上過學前班的同儕,而且在學涯後期被留級的可能性增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