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少江:世界經濟危機將成爲「中國奇跡」的終結者嗎?(4)

胡少江

人氣 12
標籤:

【大紀元4月12日訊】在前三篇同題的評論中,我分析了“中國奇跡”背後的三個重要因素:中國的市場化改革、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和以國家爲主導的特殊的政治結構。這三個因素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相互補充,一方面促成了“中國奇跡”的産生;另一方面,這三個因素對中國經濟增長影響力的相對消長又埋下了可能形成“中國奇跡”停滯甚至社會崩盤的誘因。

從歷史上看,任何經濟奇跡都有停止的時刻。例如,在經歷了戰後近三十年高速增長的奇跡後,日本經濟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起開始減速,從九十年代起甚至進入了停滯期。亞洲四小龍的經濟在經歷了各自的高速增長的奇跡後,也分別在八十年代或者九十年代相繼進入了結構調整期,他們的經濟增長在結構調整期均出現了大幅度的減速。

從這個意義上看,中國經濟進入結構調整期只是一個遲早的問題。中國是一個人口密集但資源缺乏的大國。大量的就業壓力使得中國長期以來不得不集中於勞動密集型的加工行業。這正是使得中國成爲世界加工車間的一個重要原因。相對農業和服務業而言,加工業對資源和環境的破壞較大。正因爲如此,中國在滿足全世界對勞動密集型工業品需求的同時,已經和正在承受著資源和環境方面的巨大壓力。資源總有枯竭的時候,環境也不能無止境地承受破壞。所以,這種格局的經濟增長當然會出現停滯。

從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個因素看,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的放緩也是難以避免的。中國的市場化改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曾經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但是隨著對那些明顯不合理的計劃經濟制度的糾正,隨著中國經濟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回歸,這個因素對經濟增長的推動力已經逐漸減弱。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中國實際上就已經基本上是依賴加入經濟全球化進程來維持高增長。而利用國家強制性的力量不惜一切成本地壓低包括勞動和環境在內的各項成本更是成爲中國擴大國際市場份額的基本戰略。

中國是一個人口衆多地域遼闊的大國。這給中國政府提供了在一定程度上奇跡般地延長不可持續的經濟增長的可能性。因爲國家大,所以國家能夠集中的財力相對而言也就較強。而財力的集中對加強國家機器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也就在國家權力和弱勢群體的對峙中能夠較長時期地佔有優勢。因爲國家大,中國政府“拆東牆、補西牆”的能力也就相對較強。這就如同保險公司一樣,參與保險的人越多,保險公司在緊急情況下因無法付出保費而破産的機會就越小。同樣是因爲國家大和地域遼闊,資源和環境惡化的後果的顯現過程就有可能是分散和延遲的,這就使得當前的政府有機會在當前矛盾回避矛盾,將後果推給下一代。

但是,任何奇跡背後的邏輯其實都是簡單的。這種不顧後果地維持“經濟奇跡”的過程在本質上是一個不斷積累矛盾的過程。不僅如此,矛盾不斷累積的過程,也就是一個不斷地提高未來解決矛盾成本的過程。從中國現有的扭曲的經濟結構和緊張的社會關係看,任何國際環境的劇烈變化都有可能造成國內各社會集團之間現有矛盾的激化,而兩者的交互作用,將不僅終結經濟高速增長的“中國奇跡”,也將導致社會的崩潰。我將在下一篇評論中分析當前世界經濟環境的變化將如何衝擊中國。

──轉自《自由亞洲電台》(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胡少江:中國總理的信心從何而來?
胡少江:中國和資本主義 到底誰救誰?
2009達沃斯:在普金和溫家寶的風頭背後
胡少江:世界經濟危機將成為「中國奇跡」的終結者嗎?(1)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