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英雄:蘇建興單手打造糕餅版圖

font print 人氣: 185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5月1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卞金峰基隆市17日電)糕餅師傅蘇建興說,「上天如果沒有讓我滅亡,我一定要變得更強壯!」多次遭受命運打擊,經濟周轉困難、父親辭世、右手被機器壓到幾乎殘廢,但仍不畏命運捉弄,以單手逆轉人生,在糕餅界闖出一片天。

蘇師傅從事糕餅業約30年,所生產的海藻牛軋糖,曾在民國95年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舉辦全國地方特色商品中,獲網路票選全國第2名;他的海藻酥隔年又獲選為基隆10大伴手禮。

這些傲人成就的背後,卻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心酸和努力的汗血。

蘇師傅15歲起進入牛軋糖店當學徒,雖然成功開店卻受限人手不足與妻子懷孕等因素,只好改開工廠做其他店家代工。2004年為兄弟揹負信用卡200萬元債務,結果無法因應經濟周轉,只好再度開店。不料,人生打擊總是不斷,最支持他且是他最摯愛的父親,接著在2006 年離開人世。

面對命運多變,蘇師傅將全身精力寄情工作,鎮日投入研發各類牛軋糖及糕餅產品,幾乎以店為家,希望研發出具有台灣特色口味的牛軋糖,並在這塊大小朋友喜愛的牛軋糖產業中,創造牛軋糖奇蹟。

然而,正當他事業逐漸穩定,客戶呈正面成長之際,老天爺再度開了一個大玩笑,讓蘇師傅人生又面臨嚴酷挑戰。

2007年黃曆年間,蘇建興仍以店為家,透過實際操作研究新產品,為精心製作的糕餅而忙碌,卻在清理機器時,可能因為終日工作以致在不注意的情況下,連手掌及手臂全被捲進機器中。

他從醫院中醒來,幸運地撿回一命,但是糕餅師傅最重要的生財工具,搓揉麵粉雙手之一的右手卻因嚴重粉碎性骨折,無法再回復原狀。

他說,「命是撿回來了,但右手嚴重粉碎性骨折,右手臂超痛,右掌及手腕嚴重受傷,雖經三次開刀,無數次復健,右手漸漸復原,但仍無法使力。」

蘇師傅並未怨天尤人,決心要繼續堅強走下去,「我不要讓別人看扁!」他說,「電視上常看到比我更可憐的人,我要更樂觀些。除了還有一隻能用的手,我也能走路做事,還有靈活的頭腦可以設計糕餅。」

他表示,從好的方向想,不要想不好的事,就能樂觀繼續做事;消沉雖可獲得同情,但同情無法過生活,也無法照顧妻兒和家人。

蘇建興的毅力感動了原本有意退訂單的客戶,他們願意等他身體康復,再吃到另具口味的糕餅,也由於客戶全力相挺,讓蘇師傅能一圓他成為糕餅界「鼎泰豐」的夢想,再度擴展他的事業版圖。「如果沒有讓我滅亡,我就要變得更強壯,繼續拚一場。」

面對任何困難,蘇師傅說,「不管何時或是何事,就是要勇敢面對,仔細檢討事情發生的原因,避免再發生,才能讓自己變得更積極、更快樂。」他在復健的過程中,也不斷鼓勵許多需要復健的朋友,不要消沈。

蘇建興現在仍有經濟壓力和身體復健的不適,但心念的轉變讓他格局更為放大,決定以自身的力量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朋友。「現在既然有能力就要幫助別人,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很多,只要是在能力所及範圍內,我將會儘量幫助別人。」

「今天的台灣英雄」專欄部落格網址:http://www.cna.com.tw/TWHero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央社記者劉嘉泰花蓮縣6日電)「原以為耕作很容易,沒想到一天下來,雙腿竟然抖個不停無法站直。」身為長子的花蓮縣玉里鎮子弟彭鏡興,從台北返鄉傳承衣缽從事農耕,歷經25年的考驗,終於種出經典好米。
  • (中央社記者林恆立南投縣7日電)南投賽德克族部落裡,像陳秀花這樣3、40歲的年輕一輩婦女,還能堅持以傳統織布機織布,已是鳳毛麟角。更難能可貴的是,她以傳統為本,運用巧思創意賦予原鄉織品時尚化,還開創了賽德克手工編織工藝的新視野。
  • (中央社記者周永捷台北9日電)「只要還有小朋友喜歡,布袋戲的文武場樂音將再響起!」傳統布袋戲日漸式微之際,大師李天祿嫡傳弟子黃武山設法將客家文化融入布袋戲,更結合舞台劇、兒童繪本,顛覆傳統想像,以創新的跨界布袋戲走進校園,薪傳客家文化。
  • 罹患多重障礙的傅貞諺突破身心限制,透過果子燒的烘焙料理技能,活出自信,證明身心障礙並非人生永遠的絆腳石,可以過得有尊嚴。
  • (中央社記者管中維台北12日電)那年,納莉颱風讓整個大台北泡在水裡,多處停電。台電台北市區營業處股長洪良江帶著工程班四處搶修,連續4天沒睡,昏倒在維修現場,送醫後,當天他又返回工作崗位。
  • (中央社記者韓婷婷台北13日電)「有人用相片或旅行寫日記,我要用跑步為我自己寫下精采的人生」。超馬選手吳勝銘在一次車禍中斷了5根肋骨,第二天他提著血袋,回到跑道,繼續未完成的夢想;他要用他的雙腳帶著國旗踏遍全球,行銷台灣。
  • (中央社記者劉嘉泰花蓮縣14日電)罹患先天性青光眼的花蓮子弟趙秦豪,22年前雙眼全盲後,憑著不服輸的毅力在職場闖出一片天。雖然多次遭受人生逆境,但終能柳暗花明又一村,並寫下「目中無人」的奮鬥故事,鼓勵陷入困境的民眾勇敢面對人生挑戰。
  • 年逾70的客家文史專家黃鼎松,為客家與原住民子弟編寫鄉土教材,又編寫苗栗縣誌與鄉誌,辦原住民部落大學,因為他深信,「族群融合團結,才能讓台灣破除巨浪,順利向前行」。
  • (中央社記者楊思瑞台南縣16日電)他從小學開始就是家扶中心的受扶助學童,求學階段常和母親一起「剖蚵仔」賺取微薄家用,如今行有餘力,蔡鳳文抱持「受人點滴湧泉以報」之心,回饋社會,持續拉拔家扶中心受扶助學童,協助擴大愛的力量。
  • (中央社記者王鴻國台北縣16日電)總統馬英九今晚參加國際生命線台灣總會新舊任理事長交接典禮,他致詞時援中央社「台灣英雄」系列報導,靠呼吸器維生仍努力作公益的陳榮福為例,呼籲大家更應珍惜生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