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壓力下 中俄經貿合作突然生變

【大紀元2024年06月06日訊】(大紀元專題部記者趙彬綜合報導)中俄關係突然生變,雙方有望達成的一項天然氣管道協議面臨擱淺;同時,中國工商銀行已拒絕俄羅斯以人民幣結算;阿里巴巴也宣布拒絕接受盧布付款,並不再向俄羅斯供貨;還有監控系統製造商海康威視事前無任何預警,突然退出俄羅斯。這對於20天前剛訪問北京的普京而言,無疑是個重大打擊。

北京對莫斯科態度的突生改變或許都在普京的意料之中。在「普習會」結束後,面對習近平少有地主動擁抱,普京猶豫片刻後才接受。這一場景被世界各大媒體聚焦。普京片刻的猶豫似乎暗示此次北京之行並不如願。外界分析指,在近代,中俄之間始終不能互信,多次上演互相拋棄的戲碼,所以,中共在歐美壓力下,再次背叛與俄羅斯的盟約也不奇怪。

日經新聞6月4日報導,美國將對協助俄國逃避制裁的第三國金融機構實施制裁,中國工商銀行已拒絕俄國以人民幣結算。據估計,占交易總量八成的結算業務暫時被迫中止,影響俄國電子物資採購,對其戰時經濟體制造成嚴重打擊。

一名不具名的中國商人向大紀元透露,他最近2、3年一直在俄羅斯購買能源和原材料等商品,但大約一個月前,他突然收到國內指令,不容許在俄羅斯採購了,因為很多交易將無法通過銀行結帳,現在的商業活動只能轉向其它國家。

中共突然在金融上撇清與俄羅斯的關係,與歐美近日頻繁施壓有關。有來自美國和歐盟的資訊證實,G7國家和歐盟正在探討如何施壓暗助莫斯科規避制裁的一些銀行,這將是6月13日至15日G7峰會的主題之一。在G7會議的籌備期間,G7首腦將對加強制裁暗助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企業、金融機關的措施達成一致。

5月27日,美國副國務卿庫爾特‧坎貝爾(Kurt Campbell)表示,歐洲和北約國家迫切需要「就中國(中共)的行動向其發出集體關切的信息,我們認為中國(中共)的行為破壞了歐洲中心地帶的穩定。」

坎貝爾說,中共對俄羅斯的支持「不是一次性事件,也不是少數流氓公司的參與。而是一項持續、全面的努力,在中國(中共)領導層的支持下,在幕後為俄羅斯提供一切支持」。

此外,上月28日,白宮負責國際經濟事務的副國家安全顧問達萊普‧辛格(Daleep Singh)表示,美國及其盟國準備利用制裁和出口管制來阻止中俄在烏克蘭戰爭期間進行威脅性的貿易往來。

隨後,6月1日,美國財政部副部長瓦利‧阿德耶莫(Wally Adeyemo)訪問德國柏林時發表演說。他說,北京可能不會向俄羅斯提供坦克及導彈,但如果沒有中國的公司及金融機構的協助,俄羅斯將無法大規模生產這些武器,繼續俄烏戰事。他警告,如果無法阻止中方停止向俄羅斯出售軍民兩用物品,歐洲盟友的國家的安全將受到重大威脅,令普京更有信心挑戰北約。

阿德耶莫直言,美國與歐盟必須向北京傳達訊息,就是中國企業要做出抉擇,要麼與美歐繼續做生意,要麼以軍民兩用物品武裝俄羅斯,兩者不能兼得。美歐準備利用制裁及出口管制,追究中國企業在軍事上援助俄羅斯的責任。

美國近日連續施壓似乎是在兌現此前國務卿布林肯訪問北京時發出的警告:如果北京不停手,美國將採取行動。與此同時,中國的企業近日緊急與俄羅斯做切割。

5月28日,烏克蘭媒體報導,阿里巴巴旗下國際電商平台「速賣通」(AliExpress)已經拒絕盧布付款並停止向俄羅斯發貨。之後,俄羅斯媒體否認稱,「速賣通」在俄羅斯業務不受影響。中國多個門戶網報導了相關消息,目前,阿里巴巴對相關報導未做回應。

此前,烏克蘭空軍發言人伊格納特(Yuriy Ignat)證實,從摧毀的俄羅斯無人機碎片與殘骸中發現,俄軍的無人機是從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速賣通」購買回來的零件組裝而成。

與此同時,中國監控行業巨頭海康威視近日突然停止了在俄羅斯的所有業務。

5月24日,俄羅斯IT產業媒體「CNews」引述業界消息報導,海康威視在事前沒有任何預告的情況下,悄悄退出了俄羅斯市場,令俄羅斯客戶和合作夥伴措手不及。

報導說,目前海康威視的俄羅斯官方網站已無法打開,在社群網路「Vkontakte」的官方群組被刪除。海康威視在俄羅斯的所有辦公室的電話都無人接聽。雖然大部分官方電子郵件信箱依然開通,但沒有一個電子郵件在24小時內回覆記者的郵件。

一家大型俄羅斯整合商證實了海康威視退出俄國的消息。

普京最期待的兩項目遇挫

離「普習會」結束不到20天的時間裡,中俄之間的商貿出現多起重大變故實為罕見,連普京最期待之一的中俄天然氣管道協議也陷入僵局。

英國《金融時報》6月3日引述三位知情人士的話報導稱,中俄兩國就達成「西伯利亞力量2號」(Power of Siberia 2)天然氣管道協議的努力陷入僵局,莫斯科表示不能接受北京在價格和供應量上不合理的要求。報導說,北京願支付的價格,接近俄羅斯大幅補貼後的國內價格,且只承諾購買該管道計劃年輸送量500億立方米天然氣中的一小部分。

俄羅斯總統新聞祕書佩斯科夫6月4日稱,「商業談判仍在繼續,因為有兩國領導人的政治意願,所以商業問題的協調將繼續進行,我們毫不懷疑將達成所有必要的協議。」他強調,雙方在能源供應領域的合作很重要,列入了普習會談的議程上。

5月16日至17日,普京訪問北京,與習近平討論了中俄之間多方面的合作。知情人士稱,普京向習近平提出了三大請求,其中第一項就是達成天然氣管道協議,第二項是希望北京增加在俄羅斯的銀行業務;第三項是要求北京不參加本月由烏克蘭組織的和平會議。普京的前兩項要求似乎遭到習近平的拋棄。

旅美時事評論員唐靖遠6月3日在其自媒體節目《遠見快評》中表示,普京雖然難以忍受習近平趁人之危的「割韭菜」,但是目前中共是唯一的大買主。最終,極有可能被迫接受北京的要求,因為普京幾乎沒有其它任何選擇。習近平也看準了這一點,所以一直在天然氣管道的談判上保持強硬。」

唐靖遠分析指,「習近平一定不會讓普京倒下,但會把握一個前提,就是對普京的支持會控制在一定程度:既能確保俄羅斯與烏克蘭以及北約之間相互消耗,儘量讓這場戰爭長期化,長時間拖住北約,同時讓俄國元氣大傷,最終徹底淪為中共這個邪惡軸心的一個附庸,這是習近平自以為的『一石二鳥』之計。」

中俄互不信任由來已久

日本對近代的中國和俄羅斯有深刻認識,多數日本學者認為中俄之間「相互不信任」,不可能成為盟友,形容中俄關係像「狐狸和狸貓一樣互相欺騙」。

原共同社編輯委員岡田充(Takashi Okada)在俄烏戰爭開始後不久就在日本財經媒體《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 Japan)撰文直言,中俄之間存在根深蒂固的「相互不信」,相互之間只會表面合作。他還引述一名中共外交官對其透露其中一個原因:蘇聯曾對北京落井下石。

這位中共外交官說,「無法忘記中國在1960年代遭受飢荒之際,作為盟友的蘇聯撤回了技術人員。所以中方以反對任何形式的同盟為由,與俄只簽署夥伴關係協議。」

回顧中俄近代幾十年交往的歷史,不難發現,中俄(包括與前蘇聯)之間,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意識形態、戰略利益和國際局勢的變化等,始終在重複上演「相互不信」、「背盟」的戲碼。

在1950年代初期,中共和蘇聯曾是緊密的盟友。很快雙方在意識形態和戰略利益上產生嚴重分歧。時任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批斯大林的個人崇拜,引發在中國搞個人崇拜的毛澤東的不滿,導致中蘇交惡,1960年,蘇聯撤回了所有在中國的技術專家,中蘇關係迅速惡化,最終在1960年代中期完全破裂。

1969年中蘇關係的緊張關係達到頂點,終於雙方在中蘇邊界的珍寶島爆發了武裝衝突。雙方在邊境集結大量軍隊,隨時可能使衝突升級為大規模戰爭。

在中蘇關係緊張升級之際,中共選擇「背盟」,尋求與中俄的共同敵人——美國改善關係,以制衡蘇聯。中共對美策劃的「乒乓外交」成功,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這標誌著中美關係出現重大轉變,這意味著蘇聯在冷戰中的兩個主要對手可能結成聯盟,這一事件對蘇聯構成巨大戰略壓力。

旅居比利時的中國法律學者杜文此前在新唐人《菁英論壇》節目中,針對習近平訪問法國的歐洲之行表示,中共現在內憂外患,是最需要西方支援的時候,會私下向西方妥協,但又會變著花樣支持俄羅斯,向歐洲換取籌碼。

杜文曾擔任中共團派大員胡春華的法律顧問,熟知中共高層對歐洲戰略的各種手段,他分析指,「習近平清楚,俄烏戰爭大局已定,俄羅斯大勢已去,繼續支持俄羅斯不僅徒勞無功,還會陪葬。習近平在事關歐洲安全紅線的問題上妥協,以此換取維持中國商品在歐洲市場的地位。」

責任編輯:連書華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朝鮮抨擊中共 軍售俄國 專家析朝中俄關係
消息:天然氣協議停滯 俄稱北京要求不合理
廣東某半官方機構為俄高調採購無人機武器
美副財長:西方需阻止北京向俄供應戰爭機器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