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兩樣情的中印海外併購

唐浩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6月30日訊】不景氣的危機,也往往是致勝契機。全球不少企業趁著這波金融海嘯亂局,大行海內外併購,有的藉此掃平同行對手,有的藉此擴大市占率以維持獲利率,有的藉此充實企業體質、為日後發展布局。

其中尤以受創相對較輕的新興市場地區尤為顯著。印度從2000年至2008年的企業海外併購交易超過1,000件,交易總金額超過720億美元。去年更創下單年277件的新高紀錄(金額超過200億美元),平均不到1天半,就有印度企業買下海外公司。

著名案例如塔塔(Tata)汽車集團以26.5億美元向福特(Ford)汽車買下捷豹(Jaguar)、Land Rover兩大汽車品牌;印度最大電信服務公司Bharti Airtel目前也正與南非電信鉅子MTN洽談一項總金額超過120億美元、牽涉21國、2億用戶的超級併購案,該項交易一旦通過,將成為全球最大的通訊事業併購案。

相較於印度企業的揮軍順利,中國企業可就沒這麼幸運。

近年中共國有企業與民間企業也紛紛試圖拓展海外版圖,當中雖不乏成功者,但國營企業或與中共官方關係密切的企業卻是頻頻碰釘。廣為人知者包括2005年美國國會拒絕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收購美國能源生產商加州聯合石油公司(Unocal Corp.);本年6月初,全球第三大礦業集團、澳洲力拓集團(Rio Tinto)也宣布取消與中國鋁業的入股合作案,並旋即改與全球最大的必和必拓(BHP Billiton)合作,藉此避免引發澳洲股東與政治人物反彈。

為何中、印企業兩樣情?

首先,中共的惡名昭彰讓海外企業多所顧忌。民主社會向來反對以「假、惡、鬥」手段維持的共產政權,而中共近年來不僅在中國人權問題上毫無改善,甚至對外密援蘇丹、北韓、緬甸、伊朗等迫害人權甚鉅的政府。如此醜名,也讓海外企業不得不慎思併購的後續效應:會不會引發消費者反彈與拒買?會不會造成國內政界與民間抗議?會不會招致國際團體批評或抵制?由於潛在風險過高,不少企業因而在最後一刻打退堂鼓,澳洲力拓即為一例。

其次,擔憂中共竊取關鍵技術。世界銀行副總裁林毅夫曾坦言,中國經濟成長快速,但最缺技術。技術是企業立足市場、凌駕對手的根本關鍵,是企業的祕中之祕,企業前往中國投資雖已不少,但也對技術防竊多所顧忌。中共近年來頻頻透過國有企業的銀彈,試圖入股海外企業,目標無非鎖定技術。《經濟學人》(Economist)將之喻為「中國特洛伊木馬病毒」(Sino-Trojan horse)。

再者,中共國營企業的投資標的多為他國能源產業,一來牽涉戰略資源的敏感問題,二來中共政府卻也頻頻阻擋海外企業進軍中國能源產業,也從而升高海外企業與各國政府反感,拒絕同意併購。(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唐浩:世界新生活運動
中共密援斐濟反民主  澳紐不滿籲自制
唐浩:兩岸報導,媒體識讀的新焦點
菊島之歌:天后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