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雷曼倒閉週年 豪賭遊戲復燃

先給甜頭再坑殺 超完美詐騙案

人氣: 5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9月15日訊】〔自由時報編譯陳柏誠/綜合報導〕金融危機爆發一週年,美國大型銀行又重操舊業,接受美國聯邦政府紓困數百億美元的高盛、摩根大通和其他銀行,針對債券、商品以及新金融商品再度進行豪賭,風險胃口復燃。

*美大型銀行重操舊業*

諾貝爾經濟學家史蒂格里茲(Joseph Stiglitz )13日表示,在美國和其他國家,大到不能倒的銀行變得越來越大,銀行業現在的問題,比2007年危機爆發前更嚴重,他呼籲全球領袖不要陷入追求國內生產毛額(GDP )的迷思中,而應採取更廣泛的措施來促進經濟繁榮。

華爾街目前獲利的模式,基本上就是導致銀行體系在去年秋季陷入混亂的那一套,讓金融分析師和政府官員頗感憂慮,因為這證明了管理銀行業行為的聯邦法令,自危機爆發以來幾無改變,而且接受政府救援,一度瀕臨倒閉的大型銀行,現在規模更大,對金融系統帶來的風險也隨之增加。更離譜的是,這些銀行依舊在豪賭,投入的資金規模,遠比它們手頭握有的資金還多,根本不可能償還任何可能出現的虧損。

針對這種現象,美國國家經濟委員會主席桑默斯表示,有必要儘快大幅翻修法規,才能維持金融體系長期運作的安全。國際貨幣基金(IMF )前首席經濟學家強生也強調,「我們正見到銀行業重操舊業,這可能引發巨大又恐怖的類似風暴,大型銀行比以前更強大,它們的市佔率也已增加,在華府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史蒂格里茲也認為,信用危機和雷曼兄弟倒閉事件爆發後,美國並沒有修復銀行業的根本問題,導致銀行又走回老路,這令人憤慨,尤其是美國已為銀行體系挹注這麼多資金,政府似乎非常不願採取必要的作為,而且做得永遠不夠多。

*專家籲縮減銀行規模*

他的看法和聯準會(Fed )前主席伏克爾(Paul Volcker )以及以色列央行總裁Stanley Fischer稍早的呼籲不謀而合,他們認為政府應該縮減銀行規模,避免金融業過度擴張,以免再次引發風暴。

此外,國際清算銀行(BIS )也表示,各國央行必須協調對全球衍生性金融商品結算機構進行全球性監督,並考慮為結算機構提供緊急資金管道,以限制系統性風險。BIS在報告中指出,「金融危機的爆發,顯示國際對金融體系有關的結算機構進行協調監督的必要性。」

〔自由時報記者李靚慧/台北報導〕銀行出售雷曼連動債是「超完美詐騙案」?律師蔡惠琇整理了一百多位委託訴訟的雷曼債投資人資料發現,無論申購銀行為何,這些投資人在買到慘賠的雷曼債之前,都曾購買了另一檔讓其半年「大賺」十%至二十%的雷曼債,讓投資人放心加碼卻血本無歸,目前已展開連署,希望募集到五千位有相同情形的投資人,進一步請求國家賠償。

*投資人先賺一檔 再被誘加碼*

雷曼兄弟破產已滿週年,儘管部分投資人已陸續與銀行進行和解,但仍有不少不願就此認賠的投資人,決定採取法律途徑爭取權益,在律師著手整理投資人訴訟資料過程中,發現每個個案雖然購買金額、申購銀行、申購人背景不同,卻都有一個極大的共同點,就是申購人先前都曾「在短期內成功獲利出場」。

律師蔡惠琇指出,手中已有約一百件的雷曼債委託案,經整理受託人的投資經驗發現,這些受託人如果是高齡者,投資時間約在二○○七年上半年,購買的雷曼債多為一年半至二年的短年期商品,到期日多在二○○八年第四季與二○○九年第一季,也就是雷曼兄弟破產後的半年內;如果是年輕投資人,不少則在二○○七、二○○八年初,投資了長年期的雷曼債。

這些投資人無論買的是長年期或短年期商品,共同的投資經驗就是,他們大多不是首次投資,而是在投資的半年前,已經買了另一檔雷曼債,而且嚐到甜頭,半年內都提前出場、獲利了結,報酬率多在十%、二十%。這樣成功的投資經驗,讓他們不但願意再度投資、繼續加碼,有的還邀其他親友一起來賺錢,沒想到,最後卻碰上雷曼兄弟倒閉,因而血本無歸、損失慘重。

蔡惠琇表示,相關證據雖已朝向「疑似有預謀之詐騙手法」的方向發展,但仍希望收集到更多受害投資人的案例,因此,該事務所已經發起受害者連署,希望針對全國五萬名雷曼債的受害人,募集到一成、即五千名的投資人資料,以進行集體訴訟,甚至請求國家賠償。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