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
在三十年代初期, 羅斯福總統提出"新政"—計劃旨在讓美國人盡快擺脫經濟大蕭條。他指出,,當時在其他國家民主已經消失—不是因為民眾反對民主—而是因為他們厭倦失業和不安定。
1914年在歐洲—與德國以及奧匈帝國攻打英國、法國與俄羅斯的戰爭—幾乎從一開始就影響美國利益。英國和德國海軍都干擾美國航運,但德國潛艇的攻擊具致命性。1915年,當潛艇擊沈英國遠洋客輪盧西塔尼亞(Lusitania),將近130名美國人喪生。伍得羅威爾遜總統要求停止攻擊,而他們停止一會兒,但到1917年他們已重新開始,美國宣戰。
為了慶祝當年的猶太少女、納粹大屠殺遇難者安妮.弗蘭克80歲冥誕,荷蘭政府準備永久展出著名的安妮日記。 (n2009-06-12-voa25.cfm)
至1900年,美國的政治基礎已經歷成長痛苦、內戰、繁榮和經濟蕭條。宗教自由的理想一直持續著。免費公共教育基本上已實現,並一直維持新聞自由。不過,在同一時間,政治權力似乎集中在腐敗官員和他們的朋友手中。對此,一個稱為"進步主義"的改革運動應運而生。其目標包括更大的民主與社會公正、廉潔的政府以及更有效的業務控管。
在脫離英國的戰爭後,13個美國殖民地於1783年成為13個合眾國。戰爭結束前,他們為其共同努力而認可一個架構,這些邦聯條例(Articles of Confederation)提供一個統一但極度鬆散與脆弱的制度,喬治華盛頓稱之為“不牢固的結合”。
在達達尼爾海峽,也就是許多澳洲人都知道的加里波利半島上,不難找到戰爭遺留下的證據。折斷的刺刀、鈕釦、子彈頭、無數破碎的黏土罐、生銹的錫和電線隨處可見。
在中國抗戰期間,前蘇聯比美國更早的援助了中國抗戰,但其援助卻反覆無常,並讓中國付出了很高的代價。
1941年,中德合作嘎然而止,失去外援的中國抗戰陷入了困難時期。國家之間戰爭歸根到底拼的是國力,是經濟,如果沒有能源、作戰物資做保證,如果槍炮裡沒有彈藥,如果飛機、坦克、汽車裡沒有汽油,如果負傷的戰士沒有醫藥的救治,中國不可能取得抗戰的勝利。中國抗戰的勝利並不是靠人命的堆積、簡單的地道戰、地雷戰等游擊戰打贏的,更不是靠小米加步槍、靠人命搶奪敵人的武器來保持與日軍的對峙狀態。
柏林牆的建與拆 全有我
轉載自《新紀元周刊》第35期【人物特寫】欄目
納粹鐵蹄下的荷蘭
荷蘭人早在1930年前就預見,希特勒掌權後,將會引起歐洲的大災難。可是荷蘭人保持中立,掩耳不聞,視而不見希特勒的咆哮和罪惡,他們以為,不去招惹這個兇惡的納粹,自己就可以免遭災難。
過去和現在:美國夏令時的故事
(大紀元記者馮靜綜合編譯報導)美國人即將在3月11日(週日)把時鐘向前撥一小時,提前進入夏令時,比傳統的4月提前了三個星期,而到11月4日時鐘將要撥回一小時,比通常推後一星期。這樣使日出和日落出現的時間出現得更早,因故何為?
1963年6月﹐身為美國歷史上首位愛爾蘭裔天主教總統的約翰.肯尼迪﹐以總統身份首次訪問祖輩居住的家鄉﹐濃厚的故土之情﹑熱情的愛爾蘭人民﹐讓肯尼迪將這次旅程視為他生命中「最感動的經歷之一」。而這次的外交訪問亦令愛爾蘭進入了世界主流國家﹐在愛爾蘭近代史上深具意義。而數月後肯尼迪總統的遇刺身亡﹐更令這次的回鄉之旅增添了歷史性的意義。
富蘭克林即將300歲了!雖然他作古已久,大家應該對他的長相並不陌生(就是百元美鈔上那位長髮飄逸的老伯啦!)。不過他的生平事跡,就很少人能說的全了,因為他幾乎是全才,集諸多相互之間八竿子打不著的天賦才能於一身:他是參與美國《獨立宣言》起草工作的政治家、獨立運動的領導人之一、傑出的外交官、教育家、暢銷書的作者、擁有多項發明的科學家、成功的報社老闆,同時還是一名音樂家,甚至創造出一種特殊的樂器「玻璃琴」,這種樂器曾經在歐美風靡數十年。
    共有約 104 條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