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元特稿】 陈奎德:小布希政府对华政策与东亚风云 (三)

美国对华政策:历史与走向

陈奎德

人气 5
标签:

华政策:历史与走向

前面已经指出过,当前,日本、俄罗斯、印度和朝鲜各国各自单独都不能平衡北京,只有加上美国的对华政策,才可能平衡北京的力量,同时也才能影响中国的变迁方向。因此,我们不能不考察美国的对华政策这一重要因素。

本来,自从尼克松访华后,美国有一个两党基本一致的对华政策,原因在于中美两国当时实际上是某种“准同盟”关系。其目标很清楚,就是针对前苏联的一种战略利益结合。那时中国内政更为封闭和黑暗,人权状况更差,但这些都基本上不在美国公众视野之内。因为当时的中美外交笼罩着类似十九世纪的菁英贵族秘密外交色彩,是由基辛格等策略家谋划的。这位长期研究拿破仑失败后由维也纳会议构筑的国际关系格局的外交家,以20世纪的梅特涅自命,以维也纳会议缔造的世界格局为典范,把它精心运用于20世纪的秘密外交战场,以企图垂范历史,青史留名。而中国大陆的外交,更是控制在毛泽东与周恩来等极小的圈子之内。因而这种关系模式是一种很特殊的关系,建立在众多偶然的难于再现的国际态势上,不可能经受长期考验。

一般而言,任何盟约如果仅仅以对付第三方为基础,没有双方自身正面的价值和利益一致的建设性基地,则该关系只是权宜之计,充满机会主义,势必不堪一击,无法持久。

事实上,尼克松基辛格与毛泽东周恩来等奠立的中美关系,就是上述权宜之计的典型。

一旦1989年天安门事件发生,特别是苏联解体,国际大格局突变,临时盟约所针对的对象消失之后,中美“准同盟”关系的基础迅速崩塌,这种关系模式已经不适应新的全球态势了。
美国对华政策立即面临根本调整,而且目前并未到位。虽然苏联解体使中国失去制衡第二超强的战略作用,但新的变数在于,中国大陆经过20多年的经济改革开放,国力获得显着增长,开始对世界特别是东亚的战略平衡产生影响。

美国在全球和东亚的战略利益无法忽视中国的这一日益增长的影响。其新的对华政策,不能不把这一因素考虑进去。

因此,近十二年来,经天安门事件后的经济制裁、人权与最惠国待遇争执、96年台海危机、中美高层互访、科索沃战事误炸北京驻南斯拉夫使馆、WTO谈判….中美关系跌宕起伏,原因在于中国的变化晦暗难明,而美国尚未形成稳定、成形的对华政策,它成为两党政争的主题,其复杂性使其很难尘埃落定。

实际上,美国的对华政策的总图景和框架并不复杂,其两极是:交往(engagement)与围堵(containment)。问题是,若采取围堵政策,则在中美双方本来并未尖锐冲突的情势下,弄假成真,变成真正敌人。

目前美国对华的政策大体上是交往政策。其基本逻辑是,只有交往,使中国纳入世界主流的经济、政治、伦理秩序,才能逐步同化中国,使其和平演变。若令其自绝于国际主流之外,孤立仇视世界,则对全球非常危险。

证诸历史经验,这一逻辑无疑是对的:只有交往才可能使中国和平演变。

但是,交往有一个两难困境,实际也是十二年来对华政策动荡和争论的焦点:虽然交往可能导致中共和平演变,但它也同时会助长其经济军事国力,成为潜在对手。问题是,和平演变特别是其速度是无法保障的,而交往能扩张中国国力则是肯定的。倘若扩张的速度比演变更快,则某一天,万一北京的演变在尚未越过临界点时(即仍是共产党统治的国家),但军事实力又超过了美国,则全球岂不一片恐慌?

有鉴于此,美国对中国将可能平衡两极,采取混合围堵与交往特色的“围交”(Congagement)新战略。即平衡美国两大战略目标:一、促使中共更加民主或合作。二、万一中美交恶时能维护美国利益。因此新政府不得不兼容并蓄,采取混合型的“围交”策略。交往时,美国无法避免强化与中共在军事、经济和政治上的关系,另一面美国则要下赌注来牵制中共。

从上述角度来观察新政府的对华政策,不难看出,民主、共和两党的所谓与中国是战略伙伴还是战略竞争对手之争,基本上是口水之争。实际的情形是,二者的成分都不得不兼而有之。在实际执政中,对华政策可能改变的(灵活)空间虽然有,但不可能太大。无论谁当选,其对华政策的影响力都将远远不及中国加入WTO和美国批准PNTR法案所产生的巨大冲击。

那么,在哪些方面两党总统候选人对华政策可能有差异呢?

在导弹防御系统问题上,虽然双方在言辞上都基本持肯定态度,但布希相对强硬。

在台湾问题上,对台军售及危机时的军事援助,布希将把模糊政策变得较为清晰,在某种意义上也更强硬一点。

在与大陆经贸关系上,由于布希与美国商家的关系,以及高尔与工会、环保组织的关系,高尔反而相对强硬。

人权方面,由于民主党理想主义传统较强,高尔也会相对强硬一些。

因此,两人在对华政策上各自都有软有硬,很难说高尔就更亲华。不过,由于大陆与白宫民主党外交菁英八年来所建立起来的现成关系,在历史惯例上,北京总是倾向于争取连任者。这是菁英外交的积习,因为不需要再费力去重建私人关系。

因此,可以预期,小布希上台,中美之间的动荡和所需要的政策调整时间会长一些,大体上是一年到一年半左右。在此期间,是一段互相试探的起伏涨落的不稳定时期。

而如果高尔上任,中美关系连续性稍强一些,适应期也短一些。

另外,还应注意到,近年来,一反传统,美国国会对外交有惊人影响。因此,中美关系的变迁除了与白宫主人是谁有关外,与国会选举中两党比重的变化也有相当关系。这次国会选举,参众两院的民主党都有所斩获,与共和党的席次缩短了差距,接近平局,但是并未过半,因此,将来白宫的外交运作恐怕会较少受到国会掣肘,而不会象克林顿政府那样府会之战几乎日日搅得鸡犬不宁。

总之,不管谁入主白宫,届时由于中国加入WTO,美国将更深地卷入中国事务。

而且,中美关系仍将时好时坏,阴晴不定。只要中国没有真正转型,中美关系就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某种相对的稳定,已是最好的状况了。


    相关文章
    

  • 【纪元特稿】 陈奎德:小布希政府对华政策与东亚风云 (四) (1/19/2001)    
  • 【纪元特稿】 陈奎德:小布希政府对华政策与东亚风云 (二) (1/19/2001)    
  • 【纪元特稿】 陈奎德:小布希政府对华政策与东亚风云 (一) (1/19/2001)    
  • 华裔学者讨论美国新政府对华政策走向 (1/6/2001)    
  • 布什美中政策面临考验: 人权及军售台湾 (1/6/2001)    
  • 分析:小布什政府将如何迈步 2001年中美关系将有何进展 (12/29/2000)    
  • 美国对华政策新瓶装旧酒 (12/23/2000)    
  • 克林顿与中国 风雨8年留与他人评说 (12/22/2000)    
  • 美国候任副总统切尼谈华盛顿未来对华政策 (12/21/2000)    
  • 布什对华政策走向可能和中国产生磨擦吗? (12/20/2000)    
  • 切尼谈华盛顿未来对华政策 (12/19/2000)    
  • 关注中国:小布什入主白宫对中国有何影响? (12/19/2000)    
  • 美国新总统的对华政策 (12/18/2000)    
  • 中国希望布什对华政策不变 (12/16/2000)    
  • 美参谋总长担心中国的强大会冲击美国霸业 (12/15/2000)    
  • 港报预期布什忙于安内有利中美关系 (12/15/2000)    
  • 美国总统对华政策为何台上台下不一样 (12/15/2000)    
  • 小布什上台后 对华政策摩擦难免 (12/14/2000)    
  • 台湾媒体:小布希中国政策将更趋灵活 (12/14/2000)
  • 相关新闻
    布什美中政策面临考验: 人权及军售台湾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