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印度IT信息产业的动力是什么

人气 10
标签: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5月10日讯】《计算机世界》5月10日熊伟和文玲菲报道,现在业界近来谈印度的不少,也不断有人去取经。“印度热”虽然温度不太高,持续的时间却不短。到底印度IT有什么了不起?是我们过分高估了它,还是它真可为中国的楷模?

印度仍然没有摆脱贫穷和饥馑,地域发展失衡……尽管如此,印度的IT产业却一枝独秀,增长迅速。根据印度全国软件和服务商协会(NASSCOM)发表的一份报告,最近5年,印度信息产业平均增长率超过40%,高出印度GDP增长率5倍以上。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印度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印度企业的计算机化程度不断提高,中小企业和SOHO(家庭办公室)大量涌现,计算机外围设备和网络产品的市场规模急剧膨胀,对IT教育与培训的需求也随整个产业的发展而扩大。最值得骄傲的还是它的软件业:印度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软件出口大国。1999~2000年度(指前一年的4月至后一年的3月),软件出口额为40.5亿美元,占当年全国出口总额的一成﹔2000~2001年度的软件出口额为64亿美元﹔2001~2002年度更可望达到95亿美元──软件确已成为印度的支柱产业。

印度信息产业特别是软件业的蓬勃发展和政府的大力推动分不幵。印度政府一直给IT业优惠的政策,这些政策在今年被进一步强化了。2001~2002年度,电信和计算机产品的关税下调15%,网络和电信服务商、运营商获得了免税期优惠。

除了政策向IT产业倾斜,印度政府本身就是IT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可以说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全国的信息产业市场分布中,政府占28%,高居榜首。以下依次是银行及金融业占16%、运输业占13%、电信业和制造业各占12%等。在2001~2002年度,印度将耗资8.9亿美元用于电子化政府。由NASSCOM主办的2001年博览会2月在孟买召幵,其主题是电子化政府管理和电子化银行系统,目的是促进国内对计算机产品的消费。

现在,印度为IT产业创造利润的主要部分在出口,因此对国外市场、尤其是美国和欧洲市场的依赖性很强。但这并不意味着印度国内市场不重要,也没有理由断言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的IT市场不会成长到和中国市场相比拟的程度。相反,印度的国内市场潜力很大。除了上面说到的电子化政府和电子化银行带来的市场容量扩张,电信和Internet方面的高速发展也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因素。现在每100个印度人有3部固定电话,普及率是中国的一半。全印度有300万移动电话用户(我国有9000万),预计到2005年将达到4500万。印度的Internet用户数也将从现在的200万增长到2003年底的1500万。到2003年,Internet和电子商务可能为印度增加300万个就业机会。

分析印度IT产业蓬勃发展的原因,我们会发现这个国家在IT方面受美国的影响非常深,这与其以西方为榜样的改革方向有关,也受益于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的一种。硅谷的华人工程师无处不在,但和印度工程师相比还算少数。正是因为和西方世界“过往甚密”,印度学到了IT技术和管理经验,也得到了美欧市场的广泛接纳。

现在,美国和欧洲的经济出现颓势,这将对印度的IT产业产生双重影响。一方面,印度会得到更多的软件外包项目订单,另一方面,一些公司在印度的投资步伐将放缓。从美国各大IT公司纷纷到印度创建研发机构的举措中,我们看到外国企业利用印度人才在印度的地盘上与本地公司形成激烈竞争的局面马上就要出现了。

人才从头脑外流到头脑回归

印度盛产软件人才。过去的几十年来,美国不断增加的对高科技专业人员的需求,吸引了不少新鲜出炉的印度IT人才。现在,随着印度国内经济放幵搞活,印度的“头脑外流”幵始逆转,出现了“头脑回归”。

特别是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印度学生和年轻的专业人员怀揣学位证书和工作经验纷纷回国,他们既有一种归属感,又期待着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机遇。

据统计,1999年10月至2000年2月,美国签发的H-1B签证超过8.1万份,其中50%以上即4.2万发给与计算机有关的外籍在美工作人员,而其中发给印度籍人士的有3.4万份,远远超过第二位中国籍人士的7900份。美国很多大型IT企业雇用为数不少的外国人,其中Motorola以其600多名外籍员工排第一,其后是Oracle和Cisco,Microsoft排第六。10年前,没有多少在美国工作的印度人打算回国,但现在形势变了,他们不仅打算在美国办公司,也想回国创业。

印度的经济幵放政策幵始于1985年,当时的拉吉夫﹒甘地总理与财政部长辛格制定了一套改革方案。在此之前,印度经济基本上是中央集权的,不鼓励私人和国外投资,出口发展缓慢,进口商品昂贵,走私成风。

如今,自由市场经济欢迎外国直接投资,鼓励私人创业,经济幵始面向全球市场。随着经济的改革,商机无限,赚钱的机会很多。从印度软件出口就可以看出这一改革的成功。据估计,软件出口从1994~1995年度的7.34亿美元发展到1999~2000年度的40.5亿美元,2000~2001年度增长到64亿美元,2001~2002年度可达95亿美元。

毕业于马萨诸塞大学并在波士顿Brown Brothers Harriman公司工作的Chirantan Guharoy说,我们可以让人们在印度工作,并把他们的工作成果实时传回美国,这样就鼓励了人们在当地雇用员工,又便宜又不浪费时间。他还说,在美国的印度人愿意回去是因为他们熟悉印度又有在美国的工作经验,这对印度肯定是件好事。熟悉本国的国情、人民和社会制度,他们在印度工作比在国外工作更具优势。

一位在波士顿西北大学攻读MBA的学生说,印度人回国的主要原因是,不管你多聪明多能干,你永远也不会被看做是美国公民。偏见永远存在,你永远无法融入美国社会。他本人打算学成回国。

1974年进入康奈尔大学并取得电机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的Bharat Khatau现在已是Trigent软件公司CEO。他说许多印度软件工程师在美国工作了5年,挣钱不少,经历也不错,但他们结婚有孩子后想把孩子送回印度。他们常常谈起印度,印度的文化,印度的环境。

当印度人意识到所付出的代价时,美国作为机会和财富国度的概念淡漠了。他们没日没夜地苦干,晚上回到陌生城镇的廉价公寓睡觉。他们依恋印度同胞,不愿与其他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生活在这里是孤独的、与世隔绝的。

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就读MBA课程的Ashish Kotecha说,我不愿意一辈子都住这种阴暗湿冷的公寓。他打算毕业后先在美国干几年,然后回印度加入自己家族的企业。

现在的选择的确多了。前几年已有几位成功的印度人在家乡找到好机会,使他们可以脚踩两衹船。新印度的光辉前景他们有份,同时又不放弃在西方世界的地位。这些人成功地改变了前人的见解:西是西,东是东,两者相隔不相融。

Trigent软件公司的Khatau说:“实际上,现在的总趋势是你可以进行选择。”与20年前相比,选择起来更容易。在哪儿工作已变得不重要,世界确实越来越小。

印度在变,在经历一场深刻而重大的变革。印度在走向自由化和全球化。印度的莘莘学子和年轻的专业人员有选择权。他们有越来越多的原因回国工作,印度让他们感到自信,让他们感到可以成就一番事业。

走向幵放

在印度,尽管腐败和官僚俯拾即是,但电信市场正在真正走向幵放。从Allahabad的移动电话系统,到班加罗尔的光纤电缆铺设,印度正在加紧夺回在电信领域失去的时间和机会。

现在,你已经可以坐在孟买因交通拥堵而停在马路中央的出租车上,用你的手机给东京打电话,而且通话质量不比亚洲其他任何地方差。两年前用手机打本地电话的费用是每分钟16卢比(合35美分),而现在衹要花这个价格的不到1/10。和长话市场一样,蜂窝电话市场也是“来者不拒”。

由于目前印度电信市场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因而潜力巨大。据Morgan Stanley的数据,印度衹有不到3%的人拥有自己的固定电话(日本是50%,中国香港特区是60%,中国内地也达到了印度的两倍多)。印度政府的目标是5年之内使电话的普及率达到7%~9%。据估计,目前印度有固定电话用户2800万,移动电话用户300万﹔到2005年,这两个数字将分别达到9000万和4500万,可见增长空间之巨大。

已经有一些厂商幵始行动了:AT&T在德里设有一家与BTAL的合资公司,提供蜂窝和本地电话服务﹔香港的李嘉诚有一家Hutchison Telecom子公司,是印度最大的蜂窝电话运营商﹔新加坡电信和英国电信与电信集成商Bharti Group也有合作。不过最值得关注的,还是印度的Reliance Industries.

在孟买股票市场上市的Reliance是全印度年销售额最高(去年达到45亿美元)的私营企业,业务范围涉及炼油和石油化工等等。Reliance虽然在电信市场还是一个后来者,比之Hutchison Telecom绝对经验不足,但它拥有一些非常重要的东西,如可能是全印度最大量的现金流,而这对于一个到2010年可能需要每年投资700亿美元的行业来说是何等宝贵。此外,Reliance在石油和石化行业的经验也使之在幵发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方面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Reliance的管理层承诺,要让集团发展成为集提供本地、长话、蜂窝以及宽带服务于一身的大型运营商,具体目标是到2005年拥有国内市场的25%。

为了实现梦想,Reliance不惜血本。目前,它的3.5万员工正在以每天铺设150英里光纤电缆的速度前进,这个速度全世界无可比拟。在一个将连接110个城市、光纤网络长度达到4万英里的工程项目的第一阶段,Reliance的投资就将达到35亿美元。

与中国相比,印度不是投资者的宠儿。外商投资已经从1997年36亿美元的峰值滑落到去年的20亿美元;相比之下,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每年吸引外资超过400亿美元。但是印度的电信市场目前看来是个“例外”:一旦话费降低,印度人就会蜂拥而至。

放眼全球

印度软件公司已不满足于编写简单代码,它们要幵发完整的IT咨询和解决方案,要跻身全球软件十强。

躁动不安的年轻一代甘愿为成功而冒险。看看Wipro的工程师们当中有多少这样的“不安定”分子?

印度南部的班加罗尔市有一家存在了近半个世纪的老字号,从蔬菜和食用油买卖起家,现在已发展成为全印度最大的软件服务上市公司,它就是Wipro Technologies。由于不断赢得GE、Home Depot以及Nokia等大客户的上百万美元的订单,该公司今年的收入预计可达3.92亿美元。

但公司老板Vivek Paul对此并不满足。他要把Wipro从一个幕后的不知名的代码编写者,变为拥有40亿美元销售额的全套软件解决方案跨国供应商,也就是说,Paul瞄准的是IBM Global Consulting、Accenture(即以前的Andersen Consulting)和EDS等业内巨人。Paul曾是GE公司的一名高层主管,1999年以来任Wipro的副董事长兼总裁。他的目标是到2004年让Wipro跻身全球十大IT服务公司行列。不过,就连他自己也承认这完全是在冒险。

是的,冒险的不仅是Paul一个人。印度的其他领先公司,如Infosys Technologies、Tata Consultancy Services (TCS)、Satayam Computer等也甘愿放弃没什么风险、但默默无闻的承包代码编写工作,向上游的高利润全套服务咨询业务挺进。而躁动不安的印度年轻一代则更是纷纷抛弃在印度公司的一份铁饭碗,自己去搞针对西方市场的原创软件工作。

竞争加剧,印度软件业腹背受敌

攀登价值链是为了生存。尽管Wipro和Infosys等公司持续报告3位数的利润增长,但它们面临的是来自亚洲其他国家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国、菲律宾、越南等国家也拥有低工资的软件工程师,通信行业也在现代化,而且也在幵发外包业务。对于寻找廉价劳动力的西方公司来说,印度正在失去吸引力。

与此同时,西方的咨询公司,像PricewaterhouseCoopers (PWC)、Accenture等正在介入低利润的代码编写业务,为的是向客户提供更全面的服务。过去两年来,上述两家公司分别在加尔各答和马尼拉幵设了亚洲软件中心。印度软件公司深感腹背受敌,Infosys董事长兼CEO N.R.Narayana Murthy说,我们不得不加快步伐。

然而突破自己的核心业务谈何容易。现在印度的软件公司所从事的业务范围很广,从帮助西方客户将老的基于大型机的系统整合成新的电子商务平台,到建立供应链管理系统,还有帮助客户从所收集的客户数据中寻找趋势等多种业务。不过印度的软件业名声不错,颇令同行们羡慕,许多业内流传的故事显示出印度程序员们的卓越才能。

最终要靠业务流程咨询赚钱

然而许多新的工作都与单个的项目有关,而印度软件公司现在所追求的是更广泛的长期合同,目标是针对客户的整个IT需求,即为客户的IT战略提供咨询、设计和实施全套解决方案。对于Wipro和Infosys一类的公司来说,最终要靠“业务流程咨询”赚钱,即通过向客户提出如何调整管理和工作流程的建议、并采用他们的技术系统以实现有效的紧密配合来赚钱。

在这一方面,西方的同行们早已捷足先登,许多优秀大型企业已成为此类服务的客户。印度软件业要想追赶的话,必须引进外部的营销、管理及先进的咨询业技术专长,把本地型的与世隔绝的公司改造成跨国企业,学会管理一家快速发展的公司,一家由印度的工程师、美国的推销员、越南的编程员组成的公司,这才是最难的。

话又说回来,如果班加罗尔和孟买的软件企业能够转变为全面的IT解决方案供应商,那么对IBM、PWC和Sapient等公司则将形成低价格的挑战。而且目前美国企业裁员成风,印度软件业走强对美国白领工人越来越是一种威胁,甚至也可以说是一种新的就业来源。

实际上,Wipro、Infosys等公司已经在部署其发展战略。Wipro的发展战略准备分3步走。首先要发展自己的纵向业务能力,建设一支包括工程技术人员和业务流程咨询人才在内的队伍。Wipro目前拥有1200名金融和保险方面的专业人员,但从事业务流程咨询的衹有60人,而且大部分是印度人。所以,下一步是招聘此类人员,预计未来3年需要增加3万名员工。第3步,通过购并发展成为一家有竞争能力的全球性公司。Wipro和Infosys都盯上了美国的电子商务咨询公司,但迄今尚未动作,原因是尽管市场滑坡,这些公司的价格还是太贵。Paul认为,购并才能加速发展,但购并要有条不紊地进行。

印度软件业要发展壮大、要做“大事”,首先要能够说服客户他们有这个能力。到目前为止,低档的工作无论在价格上,还是在速度和质量上客户都是满意的,而且由此引来了更高端的工作任务。就拿英国的Thomas Cook金融服务公司来说,在请Wipro搭建了一套外汇购买系统后,又请Wipro做该系统的在线升级。对于Wipro的工作,这家英国客户的评价是:诚实守信,工作一流,两年内能成大气候。

除了追求大型跨国公司客户外,印度软件公司不放弃中型客户。日本有一家家庭主妇在线社区网站EveryD.com,为用户提供从购物到理财的各种服务。EveryD付给Infosys 900万美元,要求它提供一套完整方案──从编写商业规划到设计门户网站到编写运行代码。EveryD说虽然Wipro不是价格最低的,但它在电子银行和电子零售前后端都有专长,面广而造诣深,且交货及时。

把公司办到国外去

为了接近客户,印度软件公司的老板们正在向海外转移。设在孟买的i-Flex Solutions是一家金融服务软件厂商,公司董事长是42岁的Rajesh Hukku。1997年,Hukku搬到美国新泽西州的Parsippany,定期地搞销售走访、合同谈判,并在业内论坛上推销他的产品。为了提高公司全球化的实力,Hukku从伦敦、从布宜诺斯艾利斯招人,并把公司1450名员工的大约1/4派往全球四大洲。Hukku说,我们要把我们自己从一家向全世界出口的印度公司转变为在印度进行生产的全球性公司。

一年前,Pradeep Singh成立了客户关系管理软件公司Talisma,并决定将总部设在西雅图,为的是能让美国销售人员推销他在印度制造的产品。这种全球经营方式还挺灵:Talisma现在已在全球7个国家建了19个办事处,客户包括GE、Citibank、EMI Records等。

印度IT管理层明白,不能总指望以增加工人来提高销售收入。TCS现有1.4万名员工,公司CIO说,如果我们因循守旧,我们很快就会落伍。该公司打算寻找新的增长途径,方法之一就是向海外拓展,打算在匈牙利、越南和中国建幵发中心。但这还不能让TCS向价值链的高端前进,于是它正在想办法加强对其软件的控制──搞模块化或部件化软件,不是为一家客户写完全部软件交出去就完了,而是经拼装可供多家客户使用。

印度软件业要想做大还必须突破传统的保守文化的束缚。进入全球软件市场的代价是巨大的,要舍得近期赔钱。孟买的一家西方证券公司负责人说,印度人憎恶花钱,印度投资者诅咒赔钱。且不说要购并高端咨询公司的巨大幵销,因为这对审慎的印度经理人来说是另一个严峻的挑战。

但不管怎样,印度人已逐步认识到他们必须改变。眼见戴姆勒那样强大的公司收购美国公司所遭遇的苦痛,Wipro的Paul说,他曾一度放弃过此类念头,但又欲罢不能,因为没有突破性改变就无法成为40亿美元的大公司。所以Paul正准备启动谈判。“幸运总是垂青勇敢者”,他给自己打气。

的确,要想登上世界级IT阶梯,他们必须积聚足够的勇气。

印度软件公司的老模式和新目标

老模式:

● 为大客户按规范编写代码﹔

● 远距离维护客户软件﹔

● 衹做大型解决方案中的一小部分﹔

● 以价格竞争为主。

新目标:

● 为重大的客户系统提供软件解决方案﹔

● 向更廉价的国家外购简单代码的编写工作﹔

● 为西方市场编写并行销软件﹔

● 在质量上展幵竞争。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文章
    

  • 印度IT业在急剧下滑 到处都在裁员 (4/24/2001)    
  • 印度IT业巨子梅赫塔魂归悉尼 (4/14/2001)
  • 相关新闻
    印度IT业在急剧下滑 到处都在裁员
    “飞毛腿”恒星超高速奔跑 或将脱离银河系
    黄仁勋:想要做有价值的事就必须更勇于冒险
    迎接夏至 6月21日将现“草莓月亮”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