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朔 : 肉的文化及性别语言学

南方朔

人气 39
标签: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7月28日讯】   近年来,由于饮食的文化研究日盛,加以茹素人口渐增,单单以英国为例,茹素人口在1990年代初期,即已占总人口里的12%到15%左右。“荤─素”的文化逐渐对立,而就在相互碰撞与解构的过程中,一些过去的语言现象遂告解体,而人们的肉食文化如何被包裹在语言中,当然也就渐渐地被人知道。

   “肉”具有特殊的性意涵

  举例而言:

  在英美,人们明明是在吃“牛”(cow),但为什么硬是不说吃“牛”,而要说吃“牛肉”(Beef);明明是在吃“猪”(Pig),但却要说成是吃“猪肉”(Pork);明明是在吃“鹿”(Deer),但却要说成是吃“鹿肉”(Venison)。这种将动物的名称与它的肉名刻意区隔,其意安在?

  再如,在14世纪以前,今日所说的“肉类”(Meat)这个字的起源,其本义乃是指“活物”,但为何到了近代,这个字已往“肉类”这个方向移动,当人们在吃牛肉时,绝对不会称它为Cowmeat,也不会把人们吃的羊肉称为Sheepmeat;可是对人们通常不吃的马肉,则会用Horsemeat称之,也会用Wombatmeat这个字,来称呼英美人不吃的袋鼠肉。因此,“肉类”(Meat)这个字里,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复杂意义?

  再如,在英美的现行俚语使用中,“肉”是个具有特殊性意涵的字眼。根据英国《历史俚语辞典》所述,从15世纪,“来一点肉”(Bit of meat),指的乃是性行为。而“鲜肉”(Fresh meat)则指下海未久的娼妓;至于“热肉”(Hot meat)、“热羊肉”(Hot mutton)、“热牛肉”(Hot beef)则用来指裤带较松的女子、娼妓,或女性生殖器。“肉房”(或“肉坊”)(Meat House),则指妓院,“肉市”(Meat market)则泛指娼妓这个行业,至于“死肉”(Dead Meat)则指性反应冷淡的女子。在汉文化里,取“妓”与“鸡”的谐音,因而我们遂将“鸡”这个动物的概念予以高度的性化。但在英美,他们为何会将“肉类”(meat)这个字如此的泛性化呢?《好色客》(The Hustler)乃是美国比较恶质的色情成人杂志,它在办杂志之前,乃是克里夫兰市的一家色情餐厅,它的茶单封面即是女性臀部的影像,旁边附注曰:“本店以本市最好的肉服务客户。”它所谓的“肉”究竟所指为何,每个人都知道。另外,纽约曼哈顿区,纵使到了今日,仍有一家名为“肉”的色情俱乐部。“肉类”这个字的英美性文化意涵,实在值得探究。

  再如,近代英美皆刻意将禽畜的蓄养,用工业概念来形容,个别的动物因而都成了“工厂的一个机器”(A machine in a factory),例如鸡即成了“生蛋机器”(Egg-prodcing machine),依次皆可类推。稍早前,美国农业部在一份报告中,甚至不提任何家禽家畜,而用“消耗榖物的动物单位”(Grain-consuming animal units),难怪有人要调侃地说,根据这样的定义,以后在谈论人们自己时,可能已需要用“消耗动物的人单位”(Animal consuming human units)了。根据这样的语用观念,现在早已无人再使用“屠宰场”(Slaughter house)这个字了,它已被“肉类工厂”(meat factory)所代替。而同样的道理,捕鱼抓虾,则成了“海洋收获”(Harvest of the seas);而动物的毛皮则不说“皮”(skin),而用另一个字“毛皮”(pelts),它的交易则是“皮毛收获”(Horvest of pelts),以工业和工厂术语来说禽畜动物,它的意义又是什么?

   尽量不要联想食物原本样貌

  上述所有这些有关肉食的语言问题,其实都是有答案的。有关只用“肉类”这个辞,而不指涉动物的名称,以及将动物的名称及其肉的名称区别开来,其目的乃是在于避免掉“吃死动物”(Eat dead animals)的相关意象与联想。当代学者科曼‧麦卡锡(Calman McCarthy)即指出:“诸如肉类、牛肉、猪肉、小牛肉、鸡肉等与动物名称不相同的称呼,都是语言的柔化剂。它可以让那些想起来令人毛骨悚然的事(如吃死的牛、吃牛的尸体等),变得更加怡人。”而另外的学者塞佩尔(J.Serpell)则指出:

  ──“语言文字的隐藏,在多数的领域里,乃是在于避开动物的被剥削。我们用‘海洋收获’来说鱼虾介壳,仿佛它们和种麦子一样;我们用pelts 来说动物的皮毛,也用‘收获’来代替可怕的‘剥皮’(Flayed),这是一种刻意的美化包装,目的是要遮掩掉动物和人类的亲密关系,让人与动物的疏离性扩大。”

  根据近代最早的饮食文化学家艾里亚斯(Norbert Elias)之研究,中古的欧洲上流阶级,整只或半只死动物被搬上桌,乃是常事。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8世纪,因而在17和18世纪的餐桌礼仪记载,如何切割这些死而烤好的动物,遂成了重大的礼仪考验。然而,随着后来的发展,拉远人和他们吃的死动物间的关系,遂开始逐渐形成。于是,动物的头、脚、尾等遂依序在上桌前即先被拿掉。艾理亚斯在《文明化过程》中即如此说道:

  ──“方向是很清楚的。它的标准即是人的感受,让他们在用餐时所见到的和切割食物时,能够觉得愉快,或至少不那么地不愉快。随着这样的标准之后,另一种标准也告出现,那就是让人们用餐时,他的食物尽量不要让他联想到食物本来的样子,于是,食物的准备与烹饪,遂以隐藏食物的起源为主要方向。”

  因此,如何隐藏动物这种食物的原来模样,遂成了肉类饮食及语言使用的核心成分。当代饮食文化学家卡罗‧亚当斯(Carol J. Adams)在《吃的文化论文集》里即指出,为了隐藏与掩饰肉类的起源,“肉类”这个字遂被逐渐形成。“肉类”(meat)这种字词,在语意学上,乃是一种“大量辞语”(Mass Term),这种辞语只有整体性,没有个体性与特殊性,它使得这个辞语所指涉的具体对象,被淹没在字的mass中。于是,当人在吃动物时,那个动物其实已告消失。

  也正因此,英美的人当然不会用“牛肉”(cowmeat)之类的辞,因为用了这样的辞,岂不等于他们违背了那个吃动物但却要忘掉该动物的最基本原则。他们只会用这种方式去说那种他们不吃的动物肉,如“袋鼠肉”(Wombatmeat)、“马肉”(Horsemeat)、“狗肉”(Dogmeat),这些动物名称与肉相连的字,使人在吃动物时,给人的感觉是在吃动物。那是一种野蛮的象征。英美人听到韩国人吃“狗肉”(Dogmeat),气得大力挞伐,因为“狗肉”(Dogmeat)这个字里,肉的意义已告消失,被突出的是吃“狗”。

   英美特殊的吃肉文化

  因此,无论用“肉类”这个“大量辞语”;或者将“牛”(Cow)与“牛肉”(Beef)分开;或者用工厂术语取代动物的蓄养与宰杀捕捉,它们都有共同的目的,那就是要在语言的使用中忘掉动物,在吃动物肉时,不要去想到那种动物。这当然是有一点惺惺作态的伪善,素食论者甚至认为,这也是一种“肉食文化”维护其利益的策略,让人们在吃动物时忘掉自己是在吃动物。但这个问题不妨从另一个角度来评断:他们刻意要在吃动物时,要借着语言的使用来忘掉自己吃动物的事实,其中所隐藏的,乃是吃动物多少仍是一种有点让人觉得沉重的因素。而正是这种因素的作用,遂使得他们尽管一直在吃动物,但那种残余的悲怜却不会消失,从启蒙时代开始,西方曾不断为了吃肉问题而引发争论,有的人如哲学家笛卡尔,认为动物没有知觉,受苦对它们并非受苦;但另外的哲学家像卢梭、伏尔泰、边沁等,虽然他们从未停止过吃肉,但却能为动物的有知觉,也知道受苦而辩护。这是反对对动物残酷运动的起源。因此,他们尽管有点伪善,但伪善中却有着一些人道的光芒。

  英美有关吃肉的文化语言学,在隐藏式的用字遣辞里,有着许多不容忽视的深意。除此之外,有关“肉”和“性”的联想,它们的语言关系,则是另一个问题了。

  在英美,自从吃肉文化形成后,同步的吃肉性文化与性论述也告形成。吃肉让人有男子气慨,学者马蒂‧费尔德曼(Marty Feldman)在做了广泛研究后指出,在长期的肉文化形成过程中,肉已被暗暗地加码,使它成为一种雄性的象征,肉是真正男子汉的食物,真正的男子汉必须嗜食肉类,尤其是鲜血淋漓的红肉最被男子汉喜爱。肉的被性化,使得它成了一个转喻,被大量用到性语言中──肉成了一种挑逗、诱引、男子汉证明自己能力的物体,肉也成了女性的化身,它是真正男子汉所欲之物。

  有关“肉类”的研究,目前已成为饮食文化研究中的新兴学科,被称为“肉学”(Meatology)。语言及论述是它的主要成分。肉不仅是肉,它同时也是仪式、语言、沟通的记号,人们在吃肉的同时,也在吃着肉的语言和文化。由前述各种肉的语言及肉的性化,证明了这样的论点。

──原载《新新闻 》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文章
    

  • 文摘: 温柔说重话 (7/27/2001)    
  • 布希总统颁奖二次大战时纳瓦荷族密码兵 (7/27/2001)    
  • 王友琴:1966年8月的暴力与恐怖 (7/21/2001)    
  • 马尼拉市长指应保存原有文化城市才能发展 (7/20/2001)    
  • 纽约学校无形的种族隔离情况严重 (7/20/2001)    
  • 在电视播音员那文革式的高亢语言中反思奥运 (7/18/2001)    
  • 江戏子莫斯科大显身手 说俄语唱俄曲 (7/17/2001)    
  • 国际奥委会新主席雅克罗格履历 (7/17/2001)    
  • 在电视播音员那文革式的高亢语言中反思奥运 (7/16/2001)    
  • 香港大学生﹕授课多用广东话 (7/15/2001)    
  • 陈水扁:意图并吞中华民国就是全民公敌 (7/12/2001)    
  • 评论:印度IT业崛起的秘诀 (7/12/2001)    
  • 雅思留学考试在大陆升温 谁来赚取雅思的钱? (7/11/2001)    
  • KV3000发行多语言版本 走向世界 (7/11/2001)    
  • 评论:中国IT能否走出wintel? (7/10/2001)    
  • 微软说,Visual Studio.NET内有”时间炸弹” (7/9/2001)    
  • 留学法国六误区 (7/9/2001)    
  • 港府玩弄文字, 欺港人骗鬼佬 (7/9/2001)    
  • 世界上有一半的语言百年后将绝迹 (7/8/2001)    
  • 美国纽约优地佳开暑期ESL班 造福难民移民子弟 (7/6/2001)
  • 相关新闻
    美国纽约优地佳开暑期ESL班 造福难民移民子弟
    世界上有一半的语言百年后将绝迹
    留学法国六误区
    微软说,Visual Studio.NET内有"时间炸弹"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