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媒热捧汪洋 薄熙来打黑弄巧成拙

人气 12

【大纪元1月2日讯】(大纪元记者吴伟林综合报导)在2009年的最后一天,中共新华网和人民网都发表长篇文章,介绍中共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的仕途轨迹。官方媒体的这一罕见动作,给外界留下了许多想像空间。分析人士认为,在重庆打黑中受到冲击的汪洋已经转危为安,未来的仕途很可能会更上一层楼;而与汪洋有着“瑜亮情节”的薄熙来,可能将受到抑制,“唱红打黑”落了个“两头不讨好”。

文章引述政情人士分析说,汪洋在地方打滚过,也在中央历练过,既有鲜明的“团系”色彩,又是难得的财经好手,前途无可限量,未来当有想像空间。文章发表后,各大媒体纷纷转载。
  
分属新华社和《人民日报》旗下的杂志,日前也不约而同地长文报导身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兼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的政绩。
  
12月28日,新华社属下的《财经国家周刊》在创刊号中登了一篇《汪洋粤政》的长文,称汪洋十分强调执行力,有时甚至爆粗口。并指现年55岁的汪洋两鬓已斑白,是少数不染发的高官。他不时“微服私访”,并在顺德、深圳、东莞等地试验行政改革。
  
而人民日报社属下的《大地》周刊2009年第23期则刊载《“少帅”汪洋的仕途轨:从铜陵改革到南粤新政》。文章提到,早1992年邓小平南巡,在安徽就特别召见汪洋,认为他“是个人才”,不久后汪洋调任省长助理兼省计委主任。翌年,38岁的汪洋出任安徽副省长,是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副省长,力推财税改革,时任总理的朱镕基赞他“年纪不大、胆子不小”。
  
文章还特别提到,2006年年底,主政重庆的汪洋出台了一份传媒改革文件,要求传媒减少报导他的活动。文章说,“汪洋的一句‘让读者习惯到二版找汪洋’,让重庆新闻界至今仍记忆犹新。”这与薄熙来主政重庆后大力倡导“唱红打黑”,在媒体上大张旗鼓的宣传形成了对照,耐人寻味。
  
《联合早报》引述北京分析人士认为,高干家庭出身的薄熙来与汪洋政治背景迥异,人民网发表这一长篇文章,显然是要抬高汪洋的声势。而《明报》则揣测,中国官方媒体突然热捧汪洋,意在制衡薄熙来。

汪洋转危为安 薄熙来两头不讨好
  
文章还指,2009年广东前政协主席陈绍基、前省委副书记王华元、前深圳市长许宗衡等高官落马,与汪洋在广东强势治贪有关。
  
陈绍基、王华元,以及许宗衡均为江系人马。据深圳官场知情人士表示,当年黄丽满为了培养许宗衡,于2003年中国新年期间,特意带他到上海,给刚刚退下总书记位置的江泽民拜年,向江表示效忠。
  
而胡锦涛借汪洋打掉许宗衡,外界流传“打击许宗衡,揪出黄丽满;揪出黄丽满,必然就牵扯到江泽民。”
  
而之前,汪洋入主广东不久,便于2008年初首先在广东发起“解放思想、坚持改革、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实质上是要“废除对江泽民三个代表的个人迷信与崇拜”,这等于要动江泽民的政治命根子,从而招来了江泽民及其政敌的记恨。
  
薄熙来出于个人的政治野心,借发起重庆打黑政治运动,以丑化自己的政治对手、重庆前任书记汪洋的无能,甚至是暗地指控汪洋包庇纵容黑社会。薄熙来自以为此举可以亮明自己的政治立场,在胡江政治斗争中,是站在江系太子党一边,在十八大之前可以获得太子党的政治支持。同时,挟持民意对抗胡温。
  
然而,胡锦涛没有庇护汪洋,而是坚持捆绑批评贺国强(1999-2002年任重庆市委书记)与汪洋,要求两人一起在政治局生活会议上做检讨。胡锦涛的这一“围魏救赵、围贺救汪”的做法,既让江系势力没有把柄,也让江系人马对薄熙来“火烧自家人”感到恼怒。
  
之后,胡锦涛还派出中央巡视组奔赴重庆,由因查处陈良宇有功而提升为中纪委常委、副书记兼中央组织部第三巡视组组长的刘峰岩和重庆官员见面,表示:“打黑不能搞运动,不能搞红色恐怖,更不能砸烂公检法,不能人人过关,现在必须把前一阶段反腐打黑的工作清理一下。”薄熙来只好表态“被逼打黑”。
  
外界分析认为,日前中共官方媒体热捧汪洋,实际上是中共高层对前一阶段事情做个了结,“汪洋已经转危为安”,仕途看好;而唱红打黑的始作俑者薄熙来,机关算尽,却弄巧成拙,落了个“两头不讨好”。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姜维平:薄熙来在亚洲影响了什么?
魏京生:律师的权利就是每一个人的权利
横河:重庆的红和黑
李大立:胡温的另类选择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