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行健:年轻人要学会独立思考

伦敦举办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行健创作思想研讨会

人气 25
标签:

【大纪元1月6日讯】(大纪元记者唐洪伦敦报导)2010年1月4日是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籍华人作家高行健先生70岁生日,也是他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第10个年头。为此,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和旅欧中文作家共同在亚非学院举行了高行健创作思想研讨会。来自欧洲各地的著名的汉学家、文学家及诗人同几百名文学艺术爱好者济济一堂,共同回顾和总结高行健所取得的文学艺术的巨大成就。


在伦敦举行的高行健文学创作思想研讨会现场(摄影:唐洪/大纪元)

为期两天的座谈会聚焦在高行健的获奖作品以及他对小说、诗歌、戏剧、中国水墨画和电影,还有艺术与文学理论方面的贡献。座谈会的内容形式多样,有学术讨论,也有高行健短片电影和歌剧影片欣赏。


来自欧洲的著名的汉学家、文学家及诗人在讲台上就座(摄影:唐洪/大纪元)

高行健在他的致词中说到:他在中国生活了47年,48岁离开中国。他目前是法国籍,但他自认为自己是一个世界公民,没有祖国,因为他经常到世界各地参加创作活动。


高行健在发言(摄影:唐洪/大纪元)

高行健在研讨会中间接受大纪元采访时称,如果不出国,他不会有机会发表作品,也就无从谈起获奖和艺术成就。他说:“我的作品在我出国以前被禁,现在仍然被禁。”他对年轻华人的忠告是:不论处在什么环境下,学会独立思考。他解释说:“独立思考对我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即使在毛泽东时代,政治挂帅,不允许信仰其他的,每个人仍可偷偷地思考。大脑是自己的,思考是独立的。年轻人特别不要盲目接受各种现实的看法。”

高行健在2000年发表诺贝尔奖获奖感言时说,“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的劫难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乃至于弄得一度奄奄一息,正在于政治主宰文学。而文学革命和革命文学都同样将文学与个人置于死地。以革命的名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讨伐导致公然禁书、烧书。作家被杀害、监禁、流放和罚以苦役的,这百年来无以计数,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帝制朝代都无法与之相比,弄得中文的文学写作无比艰难,而创作自由更难谈及。”


旅英作家马建在研讨会上发言(摄影:唐洪/大纪元)

旅英作家马建在研讨会上发言说,高行健48岁流亡国外,到今年已22年。这22年在海外的生涯,创造了另一个生命境界的高行健,从而使他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流亡海外是高行健艺术成就的分水岭。


旅英诗人杨炼发言(摄影:唐洪/大纪元)


旅英诗人杨炼称赞高行健通过文学这种艺术形式找到了生命的意义。他说高行健是通过先改变自己,然后实现改变世界的愿望。


来自瑞典的作家陈迈平发言(摄影:唐洪/大纪元)


来自瑞典的作家陈迈平称赞高行健不仅仅是文学艺术的先行者,更是一个思想者。他告诉与会者:高行健作为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华人得主,目前还不允许回大陆,仍然不能在大陆发表作品,这是非常令人遗憾和无法理解的。他谈到,高行健的作品在大陆被禁,致使很多华人不知道这样一位华人的骄傲和他的文学作品。他也说到,大陆的一些官方媒体和文人出于各种心理,贬低高行健的艺术水准,言辞不足为论。

二天的研讨会,吸引了很多喜爱文学艺术的华人到场。人们为亲眼看到为世界华人赢得巨大荣誉的作家本人的同时,也对高行健的艺术创作生涯有了完整的了解。

高行健(1940— ) ,原籍江苏泰州,出生于江西赣州。高行健从事文学艺术创作近半个世纪,著作等身,他的作品囊括小说、戏剧、水墨绘画,兼及理论研究,近来更投入电影创作。2000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其作品的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和艺术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

他的剧作集《彼岸》(The Other Shore)在1986年在大陆“清除精神污染运动”时遭北京当局禁演,翌年他即离开中国大陆赴法国,89六四事件后,高行健宣布退出中国共产党。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热比娅等中国异议人士将出席法兰克福书展
《台湾冷拒 欧洲热迎》法兰克福书展 热比娅明演说
诺贝尔奖得主高行健:喜欢看大纪元 文章有深度
专访杨炼:做一个干净的人才能谈文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