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不只有豆浆 陈东华灌溉永和第一

人气: 175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1月9日报导】(中央社记者黄旭昇台北县9日电)文史工作者陈东华出版“永和的第一”,叙述永和从丑小鸭变天鹅过程,透过文字与老照片的常民史,带读者穿梭大街小巷的现场。他仿佛在石缝中求泉水,灌溉文史沙漠。

台北县永和市是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都市,对于土生土长的在地人陈东华,出生于日治时代的民国25年,对于永和的铅华感触特深。

永和不但人口多,道路好像迷宫,第一主要干道顶溪捷运站前的永和路,昔日称为川端路。陈东华回忆,昔日沿街都是低矮的木造房子,路上的三轮车比汽车还多,甚至还有人挑着扁担走,难以想像现在热闹非凡、人潮汹涌的景像。

永和豆浆享有盛名,陈东华说,“永和不是只有豆浆,还有丰富的人文与历史记忆。”其实,第1出名的帮派竹联帮,也源自于永和,甚至永和第1间派出所里,只有1位警察。在书中,第1位女西画家、画家杨三郎的夫人许玉燕、第1位台语作曲家杨三郎也跃然纸上。

谈到永和的特色,陈东华眉飞色舞,邀许多书中的人物口述历史时,更将时间停格在记忆的长河。

永和第1久的杂货店“王信记商号”,开业迄今超过百年,第5代传人王铭里表示,招牌上还写着创立于“1888年”,只是“柑仔店”已转型为便利超商。

令人感动的是,王铭里从家族相簿中,找到1幅王家古厝前有池塘的黑白老照片,这是早期永和的地标“窟仔墘”。望族大户人家的三合院聚落,堂前池塘大的可以划竹筏。


常民史“永和的第一”出版,王铭里(左)提供家族古厝前有池塘的黑白老照片,堂哥王耀田(右)获悉后视为至宝,决定委由画家将照片绘制成油画,作传家之宝。(中央社)

王耀田是永和第1位医学博士王意诚的孙子,也是王铭里的堂哥,他获悉堂弟的百年老照片后视为至宝,决定委由画家杨年发将照片绘制成油画,作为传家之宝。“1张照片凝聚起手足之情”,王耀田说,我要感谢陈东华。

目前仍营业的贤轮脚踏车店,自民国37年经营至今超过一甲子,在变迁快速的永和,已很难见到如此古老的车行。

第二代车行老板廖光辉修车超过半世纪。他回忆,曾帮助父亲修理不少载运萝卜的脚踏车,过去机车、汽车都是“贵族车”,大多人只能骑单车代步,不像现在,大家把“小折”当休闲健身的工具。

去年莫拉克台风造成八八水灾,届满5个月。事实上,陈东华书中也记录86年前的8月水灾,这是永和有纪录以来最大的水灾,陈东华为此研读日本史料,了解1924年的这次水灾,全台死亡、失踪、受伤共139人。

韩流来袭,掀起哈韩风,全台第1条贩卖韩国商品为主的街道在永和中兴路,中兴街成衣商联谊会会长彭守喜表示,民国60年代韩国社会排华,政府鼓励华侨回台,永和因交通方便而聚集韩国货,比一水之隔的台北市松山五分埔批发场还要早。

除文史典故,陈东华收集的老照片带读者重回历史现场,有过去牛车与手拉车的车牌,民国59年的永和路,第1高龄人瑞潘阿妹的身份证,1895年日本人绘画的永和地图。

陈东华从事文史工作超过11年,花费多年心血,永和市民代表刘枝发受到他对历史热情的感动,决定效法其精神,找回失落的“秀朗社”。

台北县在地生活文化协会总干事周肇萱表示,永和地狭人稠、变迁快速,文史探寻不易,陈东华串起地方零散不全的历史与古早回忆,让更多人认同自己的乡土,难能可贵。

第1家银楼“金宝胜”串起多少姻缘,外省人大量移居永和时,第1家水电行“永旭水电行”提供大量打井服务,还有第1大皮鞋厂、第1有名的朝鲜草皮,洋洋洒洒的常民史踏勘、纪录,更贴近民众的生活。

陈东华自称是农夫,实际也是苗圃负责人,但他粗糙的手,却细细培育起地方史料,经过灌溉、呵护后,勾勒出台湾历史发展的缩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