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食用不新鲜鱼类导致组织胺食物中毒

人气: 570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0月12日讯】(大纪元记者邹莉台湾新竹报导)一名5岁男孩喝鱼汤引起全身荨麻疹,另一名2岁男孩在吃炸鱼排后,引起脸部潮红、恶心、呕吐及腹泻等。他们父母都疑惑为何以前吃鱼没有问题,现在为何会对鱼肉过敏?

根据统计,台湾近年来几乎都会发生食用不新鲜鱼类导致组织胺中毒的案件,症状为脸部潮红、头痛、头晕、荨麻疹、心悸、恶心、呕吐、腹胶痛及腹泻,症状在食用后几分钟至1小时内出现。

行政院卫生署新竹医院小儿科张宝玲医师表示,因气温较高,鱼肉容易被细菌污染,鱼肉中之氨基酸(histidine)会被细菌的酵素(histidine decarboxylase)代谢成组织胺,温度愈高细菌活性愈强(摄氏 20 ~ 37 度最具活性),时间愈久组织胺量愈多。受污染之鱼肉产生组织胺后,加热或冷藏均无法破坏组织胺,故需注意鱼被捕捞后适当的冷藏保鲜,与鱼肉之新鲜度。

由于组织胺食物中毒的外观症状相当类似食物过敏往往被混淆,一般可依下列3项标准判别两者的不同。1.组织胺食物中毒往往同时造成许多人产生相同的症状,且几乎是在食用问题鱼类后才产生症状,这种情形在食物过敏症者中十分罕见。2.组织胺食物中毒事件中的病人,往往会陈述以前在食用该项食物后并没有任何不适症状产生,但是这一次却产生症状,对鱼类过敏的人大多不会作这些陈述。3.组织胺食物中毒者食用剩余的鱼类食物,在化验后往往可以发现有过量的组织胺存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