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华裔参政热情高 华社拟培养政治新秀

人气 2
标签:

【大纪元2010年12月22日讯】(大纪元记者高云林多伦多报导)加拿大安省大多伦多地区5个华人社团组织,12月20号召开华人参政圆桌会议,并发布问卷调查报告。报告指出在今年多伦多市选中,华裔候选人创历史佳绩,且在候选人素质、当选人数及华裔公民投票等方面均获得突破。华社组织表示,将举办候选人及竞选组织者训练班,以培训更多华人参政。

圆桌会议有代表14个选举团队的17名参选人和竞选组织代表出席,报告撰写者、来自港加联的冯玉兰表示,与2007年圆桌会议相比,2010年华裔参选人有更多参选经验、准备工作比以前要稳固得多,而且选举工程也较早开展。

2010年市选有41人参选而有16人获选,达四成胜出率。参与问卷调查的18位华裔候选人中包括7位教育委员,9位市议员和一位区域议员候选人。其中,8位首次参选,3位第二次,4位第三次,另有2位是第四次参选。
本屇市选的华裔参选者,主要是加拿大土生土长或移民加国超过20年以上的人士。

多数候选人参选动机是“为社区服务”

就问卷关于参选动机的反馈情况看,77.8%的参选者选择“为社区服务”,其中55.6%选择“为推广社会公益和平权”,另44.4%选择了“为增加政府的问责性”,只有17.6%选择了“捍卫华裔加人利益”,这个结果符和圆桌会议中与会者所强调的候选人需为广大的社区服务,而不能光靠华人票取胜的说法。

无独有偶,圆桌会议与会者也均认为选民要求候选人不但要熟悉社区事务,更需具有认可的社区政绩,因此竞选者应投入社区,为邻里、选区以至社会服务。

调查结果显示,33.3%的参选人表示肯定会在2014年的市选再参加,另33.3%则表示可能再选市选。但只有17.6%可能参加来届的省或联邦大选。

较多人更倾向市选,究其原因,市选不需要政党背景,选举工程较省及联邦的易于管理,所需竞选经费也少得多。

参与问卷调查的18人当中,有7人曾在香港居住,5人在曾亚洲其他地区居住。大部分问卷参与者是双语人士,少数人懂数国语言,语言能力有助于候选人接触加拿大的多元族裔社区。一般参选者的竞选团队有一至四十个义工,少数团队具有六十至八十个义工或以上。

竞选致胜因素 与人交往很关键

针对竞选致胜的最重要因素,64.7%认为是“候选人与选民直接接触”,56.3%选择了“投入的义工团队”,30.8%则认为是“社会组织的支持”。

关于争取选民支持的最重要个人因素问题,62.5%的参选者认为是“沟通及人际关系技巧”,其余依次序是“愿景”、“热情和投入”、“专注选区事务”等。

来自港加联的李树德表示,有心参选的华人,最好一早便参加社区服务,不是等到参选时才开始参加。

圆桌会议中还讨论了有关知名度是否可转化为选票的议题,大家普遍认为知名度虽有助于提高选民对候选人的认识却不能保证成功。因此,候选人须在知名度基础上透过有效策略争取选民信任。

在竞选策略上,“逐家逐户拜票”被视为开展选民关系的最有效途径,其次是“派传单”,然后是“候选人大会”。原因是拜票使得候选人有机会与选民接触,面对面倾听他们的意见,而有电视台主办的“候选人大会”则能提升候选人的知名度及在选民心中的形象。

举办实习班培训华裔政治新秀

圆桌会议主办团体将组织候选人及选举工程组织者的培训实习班,并鼓励他们投身社区服务活动。以培育更多华人参选,令华人更加关心社会及积极投票,进一步提升华人政治地位。

申请参加培训计划人士必须符合组织者会设立的筛选条件 ,并完成训练后的特定服务计划要求。主办团体的未来计划包括﹕(1)新教委议员辅导计划以及就促进广泛公民参与事宜给社区组织提供建议。(2)与各市政府磋商改善一系列问题,包括检讨选举宣传牌的规定;新选民的公民教育;缩短选民于投票站的等待时间;设立机制去防止投票站工作人员及监票人员受到无理滋扰;检讨电脑录音电话拉票方式。

相关新闻
不景气 华裔选民投票热情受挫
万锦民意报告 华裔对市政知之甚少
加市选华裔佳绩破记录 政坛影响力增大
中期选举:华裔议员希望华人多参政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