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利博士谈SAT (上)

文/佳宜
font print 人气: 21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2010年12月23日讯】(大纪元纽约讯)SAT是学生报考大学最重要的一项考试,也是家长极为关注的话题。那SAT到底是怎样的考试,学生应该怎么准备,家长又能为孩子提供哪些帮助呢?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纽约市教育界资深望重的黄金利博士。他是纽约上州私立罗彻斯特大学教育学博士,长期担任曼哈顿下东城区SAT/PSAT考试中心主任,曾获得大学理事会颁发的“杰出SAT考试中心主任”的荣誉。

记者: 您任职曼哈顿下东城区SAT/PSAT考试中心主任已经十多年了,在纽约您是唯一一位有这样资深阅历的华人。请您谈一下当初是怎样担任这个职位的,您考试中心的考生来源有哪些,在职期间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黄博士: 我于1978年进入纽约市教育局高中部担任心理辅导专员,2000年时获得“长岛大学教育学院”的全额奖学金,就读该院的“教育行政与监督”硕士后(超硕士)课程。该课程专门培养校长、副校长、系主任的行政管理资格。毕业之后我就担任了SAT/PSAT考试中心主任的职位。曼哈顿下东城区SAT/PSAT 考试中心设在苏域柏教育楼里面,是为纽约市高中生服务的。


在下东城区考试中心参加考试的学生一般来自于八、九十所纽约市学校,来自公立学校的占多数,每次都有史岱文森、布鲁克林科技高中和布朗士科学高中等这样的特殊高中来的考生。因为考生都是选离家近的、交通方便的地方去考试。下东城区考试中心在华埠附近,从华埠走路十几、二十分钟就到了,坐公车、地铁也非常方便,所以来这里考试的华人学生比较多,当然也有其它族裔的。

我总体印象是华人学生比较规矩、有礼貌, 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关。他们一般可分为三类:在美国出生的、小时候就来美国的、到了初中或高中才来美的。因为SAT的题型设计是基于接受了至少10 年美国教育的水平,给这样的11、12年级的学生考的,所以对第三类刚来美国的学生是很难的,尤其阅读部分。

这十多年来让我感触最大的就是华人家长都很重视教育,把进入名校作为培养孩子的最高理想,尽自己经济所能,省吃俭用,送孩子去补习学校。我个人也觉得,对于没有什么背景的移民来讲,如果能够上一所好大学,以后成功的机会确实多一些。

记者: 请您简单介绍一下SAT,如SAT的历史,是什么机构出考题的,它包括哪些部分,考试多长时间,记分方法等,近来题型上有什么大的变化吗?还有让许多家长感到困惑的是,SAT好像有好几种叫法,它本身代表的英文翻译也有二个:Scholastic Achievement Tests 和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s。请您给大家解释一下其中的缘由。

黄博士: 1776年,美国开国元勋之一托马斯‧杰斐逊在《美国独立宣言》中宣告: 上帝创造“人人自由,人人平等”。这一美国立国之本影响了教育理论的基础,美国教育应注重“自由发展,个别差异”。从联邦政府、州教育厅、各地区的教育委员会,一直到各个学校层层放权,结果全国没有统一的教科书,各个州乃至各个学区都有不同的标准。而大学是面向全国各地招生的,所以需要一个统一的、客观的考试成绩来作为录取学生的评估标准,这样SAT就应运而生。

位于林肯中心附近的大学理事会(The College Board)设计、制定考试的原则,然后委托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ducation Testing Service, 简称ETS)出题、阅卷和统计分数。ETS是全球最大的考试机构,位于新泽西州。

说起SAT的不同英文名称和叫法,就牵涉到了SAT的历史和演变过程。早期SAT考试只有语文(Verbal)和数学(Mathematics)两大部分, 即所谓的“学术潜能性向测验(Scholastic Aptitude Test)”。后来教育学者认为“学术潜能性向测验”的名称未能真正测出天资、天赋或性向,认为用“Assessment(评估)”一字更合适,用来评估高中毕业班学生的学术能力,所以大学理事会把SAT考试的英文名字改成了“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学术评估测验)”。之后大学理事会又把“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s”更改为SAT I: Reasoning Tests (推理能力测验),但题型上没有大的变动,并把原来各个单项学科叫做Achievement Tests (成就测验)的考试改成SAT II:Subject Tests(学科测验)。2004年10月份起,大学理事会将SAT I 和SAT II中的“I”、“II”拿走了, 成了“SAT:推理能力考试”和“SAT:学科测验”。

SAT I 长久以来,其命题内容均偏向于中上阶层白人家庭的生活经验,对其他族裔、低收入和新移民学生就相当不公平。尤其加州大学系统的招生行政人员认为当时的 SAT I成绩并没能真正地和学生后来在大学里的学术表现成正比,并扬言如果大学理事会不改革SAT I的话,未来加州大学系统将不再采用SAT I的成绩作为学生申请大学的评估标准。于是大学理事会对SAT I考试进行了重大变革,简而言之, 新SAT推理能力考试着重衡量学生入大学后成功的基本技能,测验内容的最大改革是于2005年3月新增了“写作”部分,将原来的语文(Verbal)改名为“批判性阅读(Critical Reading)”,那么再加上“数学”,总共新SAT推理能力考试就有三部分组成。

SAT推理能力考试的题目水平是基于受过10年的教育,通过思考、归纳、推理的能力而找出正确的答案。大部分题目有4到5个选择答案,有些答案非常类似。考试时间总共 3小时45分钟,写作占60分钟,批判性阅读和数学各占75分钟时间。每个部分满分是800分,那么三部分的总满分就是2400分。说起来好像在开玩笑,如果考生只是化半个小时把自己的名字和个人的基本资料填上,一道题也不答,也可以拿到200分的基本分,实际是零分啦。 因为从统计心理学上看,学生在校总应该学了点东西的,所以就给了这个200分打底。SAT学科测验每一门满分是800分,考试时间是1小时。(待续)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42岁的赵正平最近一方面排练舞台剧“疯狂电视台”,一方面准备23日的大学入学考,他昨说演艺圈有“华冈帮”、“国光帮”等类别,他想找到归属感,才决定再度就学,但都还没取得入学资格,他就先开呛:“学校老师要教实务经验,绝对不会赢我,老师要是混水摸鱼,我就开骂”。
  • 台铁退休员工郭清泉为了就近照顾曾经脑干中风的女儿,考进大学与女儿当“同学”,还拿下全班第1名,成为校园美谈。
  • 埋头苦读,前驻美代表吴钊燮之子吴迪,靠着2年持续加强弱科,从高二开学数学科考7分,进步到学测数学拿7级分,最后指考数乙拿了90分,可望填上台大法政科系。
  • 金铭的高考志愿书让人咋舌,因为她在整张志愿书上只填报了北京大学这一个志愿。面对这个选择,她坦然以待:“我那个时候如果考艺术院校是可以不用参加高考,直接保送的。其实选北大,我并没有多大的把握
    在40多度的桑拿天里,被“烤”得备受煎熬的不仅是普通人,还有参加高考的这群高中毕业生。目前,各大高校已经开始陆续放榜了,今年有不少我们熟悉的童星也参加了高考,像《家有儿女》里的“小雪”杨紫就备受关注。而著名童星金铭也曾参加过高考。
  • 学测、指考、推甄等升大学考试,各类简章总类繁多,买下来得花3,500至1万元不等,立委蔡锦隆质疑,网路可取得的资讯,大学招生委员会联合会(下称招联会)又销售纸本,有图利之嫌。联招会表示,简章多已资讯化,没有强制购买。
  • 良好的阅读能力将为孩子带来无限可能,包括教育机会、学术成就,以及在日常生活和职场上获得成功。
  • 人们曾普遍认为,如果学生能找到适合他们的学习策略,他们的学习将更有效率,也更有效果。从20世纪80年代起,量身定制学习方式开始流行。亨尼(Honey)和蒙福特(Mumford)等理论家创建了调查问卷,来帮助成人学习者确定他们的学习类型的。
  • 有效的时间管理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值得学习。以下几个策略可以帮助学生以最佳的方式管理时间。
  • 我敢肯定,当我说小组项目有点难搞时,你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会同意我的看法。 当然,有时小组项目是很棒的。在我大学高年级的一门课上,有一个小组项目,我们要建造一个投石机。诚然,它只发射乒乓球,但组建过程非常有趣,并且占了我们成绩的很大一部分。
  • 了解如何处理常见的团队工作问题非常重要,因为这有助于更好的完成小组作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