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38-7模式

魔术师的7堂课(2)

詹姆士‧柏格(Mary Kay Ash)

人气 3
标签:

社会心理学家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教授艾伯特‧梅拉比安(Albert Mehrabian)一九七一年所做的一份具开创性(至今仍极具影响力)研究中,他检视了言语和非言语的讯息在面对面接触时的效力,并设计出一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沟通模式。

这个模式堪称范本,帮助我们理解人是如何从他人的讯息中汲取意义。这项研究揭露,任何沟通讯息都包含三大要素:身体语言、声音和说话内容。梅拉比安提出以下著名55-38-7模式:

● 讯息中有五五%的意义来自视觉的身体语言(仪态、姿势、表情)。

● 三八%的意义衍生自谈话的非言语因素(声音面),即话语传送的方式,包括:语气、声调、速度。

● 七%的意义来自实际说出来的话(说话的内容)。

这项研究揭露什么呢?这个嘛,基本上是这样的:

如果你那五五%看得见的身体语言不够好,人家根本不会耐住性子再去听你另外四五%的部分!

就算你的观众耐住性子了,如果你那三八%(说话的方式)令他们厌恶,他们会把你那七%(说出口的话)当耳边风,宛如关机,从心底拒听。

这就是这项研究显示的真义。在派对、工作或约会时,你应该不只一次这么想(或说),事情原本看来挺好的,“但他一开口就坏了”。(你看过〈来电五十〉之类的电视节目吧?)

一切在眼里,黑白分明

达文西说,眼睛是“灵魂的镜子”。专家仍试图破解那谜一般的蒙娜丽莎正用眼神传达什么讯息,但在我们的日常互动中,我们可以更简单地进行这件事。

仔细想想,我们在与人交谈时,多数时间都在注视他们的脸,因此眼神在传达内心想法及情感状态上,扮演着至要的角色。

眼睛的力量之大,对方只要注视我们比“基准量”多几秒,就能发出极为强大的信号:

● 说话者会不时移开视线再回来进行眼神接触,以确认对方是否还在听(且没有心不在焉),并从对方的眼神判断他们是否还感兴趣,是否了解说话者要表达的意思。

● 透过频繁地注视说话者,听者表现出对于谈话的兴趣。

● 听者若对于话中的某个地方感到困惑,或意见不一,或注意力分散,或对这次会面感到厌烦,就会避开眼神接触。

● 如果听者一直看别的地方,那就表示有个环节让他们的注意力完全溃散了。

有些人在说话时会有闭眼睛的倾向。这或许是平常的习惯,或只在回答问题时出现。英国国会议员安妮.威德康(Anne Widdecombe)说话时就常把眼睛闭上(现在她改善很多了)。

眼睛会为眨眼而闭,却一连闭上数秒钟才张开。这个过程会在谈话中反复出现。你认识哪个人是这样的吗?这会惹人喜爱还是愤怒呢?

佘契尔夫人Margaret Thatcher)接任首相之初常出现这种眼部活动,但后来形象顾问给她建议,她接受访问时就几乎戒绝了这种习惯。

很多时候,这是我们的身体为了拒人于千里之外,封阻了不愉快的会面或压力高涨的情境。
有些时候,人们中断其他感官活动只是为了专心思考。

但重点是这种举动可能会激怒听者,并传送错误的讯─无论你闭眼睛是出于相反的理由,或纯属癖性而已。@(待续)

摘编自 《假如你能看穿我的心》 商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重选发型 让头发为你增色
魔术师冰封64hr 破纪录跨年
冰封64小时不吃不喝!  魔术师壮举
魔术科学斗法  科教馆特展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