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千年的湖南岳麓书院

楚天 整理
font print 人气: 12
【字号】    
   标签: tags:

在湖南长沙岳麓山的清风峡入口处,矗立着一座古老的书院,它就是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自唐末五代创办以来,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至今,沧桑千年,弦歌不绝, 故世称“千年学府”。
  
岳麓山风景秀丽,早在东晋时,陶侃便在岳麓山建杉庵,唐代裴休、杜甫等也都曾在此开舍结庐。至北宋开宝九年,潭州太守朱洞在此创建岳麓书院,后宋真宗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书院因此名扬天下。书院在金人入侵的战火中被毁坏,经南宋高宗重新修复,南宋孝宗年间,理学家张张栻到书院主持,朱熹也赶来讲学,并手书“忠、孝、廉、节”四字,并以刻石嵌于讲堂的两壁。书院因此更加兴盛,鼎盛时期,有“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之盛况。
  
后来明世宗御赐“敬一箴”,清康熙和乾隆分别御赐“学达性天”和“道南正脉”额。史书将岳麓书院同孔子在家讲学处相提并论,称之为“潇湘洙泗”。清光绪29年,书院改为高等学堂,1926年改为湖南大学。
  
中国书院多建在山清水秀之处,岳麓书院也不例外。三面环山,面临湘江,四周古木参天,环境清幽典雅。岳麓书院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所建,分为讲学、藏书、供祀三大部分,主体建筑有头门、二门、讲堂、半学斋、教学斋、百泉轩、御书楼、湘水校经堂、文庙等。大小院落,交错有序;亭台楼阁,古朴典雅;院内种植花木,院后林木繁茂。
  
书院大门仍保持着旧日的“岳麓书院”四字门额和“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对联,颇有气势。讲堂为书院主体建筑,又称忠孝廉节堂,是书院山长聚众讲学之处,建筑呈单檐歇山式,十分宽敞开阔,正中设立讲台,后为屏风,上书张栻的《岳麓书院记》。正厅两边是朱熹的“忠孝廉节”手书石刻,屏风上方高悬康熙、乾隆皇帝“学达性天”、“道南正脉”两块御匾。
  
岳麓书院保存有大量的历代碑匾文物,如唐代书法家李邕撰文并书写的“麓山寺碑”;有“三绝”之称的江夏黄仙鹤勒石刻篆,文、书、刻石都十分精美,为世人所看重,属著名唐碑之一;此外还有明清各代帝王、文人、学者所书碑刻,如明刻宋真宗手书“岳麓书院”石碑坊等,都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物。

典雅朴实的岳麓书院具有深刻的湖湘文化内涵,历史上众多的文人学子在岳麓书院求学,仅清代就有陶澍、魏源、左宗棠、曾国藩、郭嵩焘等著名学者或朝廷大员是从岳麓书院出来的。当时与河南“嵩阳书院”、江西“白鹿洞书院”,河南的“应天书院”并称宋代四大书院。@*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郑国渠虽是人工凿成,却遵循着自然规则,引泾水入洛河,历时两千年,是中国古代最宏大的水利工程之一。
  • 京杭大运河也称大运河,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一个不容忽视的角色,深深的影响了历史上的每一个朝代。
  • 诸葛八卦村由诸葛亮二十七世孙诸葛大狮于元代中后期营建以来, 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虽岁月迁移,人事代谢,迄今总体格局未有巨变,堪称中国古建筑史上一大奇观.................
  • 邗沟是联系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中国最早见于明确记载的运河。又名渠水、韩江、中绿水、山阳渎、淮扬运河、里运河...........
  • “坎儿”即井穴,它是把盆地丰富的地下潜流水,通过人工开凿的地下渠道,引上地灌溉、使用。
  • 芍陂——淮河流域古陂塘灌溉工程,又名安丰塘,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水利工程(安丰塘、漳河渠、都江堰、郑国渠)之一。
  • 古人言:“治水之巧妙,莫如灵渠者”。灵渠整个工程由铧咀、大小天平(分水坝)、南北渠、秦堤、泄水天平(泄水坝)、陡门(船阐)等部分组成。
  • 千年古建筑南安陂有三大特点:选址适当、设计合理、结构完整,整体性强。
  • 书院是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由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积聚大量图书,伴着朗朗书声与淡淡墨香,书院成为历代大儒学者们的讲经论道之所,文人学士们的向往之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