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兰苏澳.炮台山.豆腐岬.内埤海滩.南方澳南天宫

Tony 撰文、图、摄影

人气 69
标签:

今天来到苏澳旅游。来苏澳,有多个目的,既想爬山,也想看海,想寻访历史遗迹,还有来泡著名的苏澳冷泉。

我的第一站来到著名的炮台山。这里有两个历史遗迹,一是清代的炮台,一是日本的神社。炮台山位于苏澳港旁,是一座临海的小山丘。光绪10年(1884),清法战争爆发后,法军侵占基隆,法舰封锁全台,当时驻防苏澳的清军及乡勇曾在这座山丘构筑工事,架设火炮,以防范法舰入侵苏澳。

战后,光绪15年(1889),清军正式在山顶构筑炮台阵地和营房,以强化苏澳的防御。这也是今日炮台山名称的由来。

我从台北出发,大约一个小时的车程就抵达苏澳了。苏澳,是苏花公路的起点,从苏澳续走苏花公路(台九线),大约1公里左右,在一处上坡转弯处,可看见右侧的叉路口,有“炮台山.天君庙”的指标。转入之后,山路盘绕约两、三分钟,即抵达“天君庙”。


石灯笼(金刀比罗神社遗迹)

天君庙距离炮台山的山顶已经不远了。沿着庙旁的山路续往上行,沿途不时伫足俯瞰苏澳市区及港湾的美景。不久来到一处叉路,左右两条小路都可爬上炮台山。

取左行,来到路底,发现左侧有条下山的石阶路,石阶路的尽头前方草丛,有一对废弃的石灯笼。这条石阶路,可能就是昔日神社的参道。石灯笼的前方已无山路下山,而石灯笼伫立于山丘,长年受风雨侵蚀,基座的字迹已漫灭难辨。

日本统治台湾的期间,昭和 2年(1927)时,曾在苏澳炮台山设立“金刀比罗神社”,这对石灯笼就是昔日的神社遗迹了。金刀比罗神社祀奉海上守护之神金毘罗,原是源于印度佛教。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各地的金刀比罗神社才纷纷改祀日本本国的神祇“大物主神”,以取代金毘罗。日本各地的渔港,多设立金刀比罗神社,以庇佑渔民海上安全,这种信仰颇类似台湾渔民的妈祖信仰。

日据初期的南方澳,居民人数并不多,根据户籍资料,当时仅有平埔族猴猴社37户,汉人5户而已。大正11年(1922),台湾总督府耗资六百多万日圆,辟建南方澳渔港,以开发附近海域丰富的渔场,昭和元年(1926),渔港完工后,殖产局招募日本四国及琉求渔民49户移民前来南方澳定居。此后,陆续有数百户日本渔民迁来南方澳,而金刀比罗神社的信仰亦传日本渔民而进入台湾。


废弃的石灯笼,面向着苏澳港。

宽阔的石阶路,疑似昔日神社参道。

——————————————————————————–


炮台山炮台区

我回到石阶路的上方,这里有条小径可直登炮台山。约莫一、两分钟,就登抵山顶。山顶有一座格局方正完整的炮台区。这新颖的炮台是苏澳镇公所于民国81年(1992)重修的,可惜当时缺乏古迹维护的观念,以改建的方式重修古迹,反而使清代旧炮台的遗迹遭到破坏,而完全消失。

炮台区内的两门大炮,是后来当地的国际狮子会赞助设置的。在炮台右侧,狮子会另外设置了一座题为“同心协力”的纪念雕塑。炮台左侧则有一块苏澳国际青商会与日本八重山青年会缔盟的纪念碑。

炮台虽已重现,却非当年旧迹。而金刀比罗神社原座落于何处呢?根据苏澳镇公所网站的资料,当年的神社就在现在的天君庙。然而这不无疑问。天君庙的位于炮台山的山背,背向大海,而各地的金刀比罗神社都是面向大海,就像台湾渔港的妈祖庙一样,没有背向海洋的道理。

当年的金刀比罗神社应是建在炮台山的山顶,神社本殿就位于炮台左侧的“同心协力”纪念雕塑现址。雕塑座落处有基台,这基台及基台前的石阶,年代久远,正是昔日金刀比罗神社的遗迹。

当年神社的一对石灯笼则被移置于天君庙的入口两侧,仅剩基座而已,且被漆为黄色,上置小石狮。基座立面仍可看见年代及奉纳者的姓名,左右两座分别为刻着“昭和六年”(1931)、“昭和四年”(1929),明显可证明是金刀比罗神社的遗迹。

在本殿旁,苏澳镇公所建造了一座两层楼的展望台,登高远眺,视野极佳。一楼为公共厕所,厕所前有一块日据时代的石碑,碑文已遭涂毁,无法辨读,据说可能是一座“警察遭难纪念碑”,用以纪念殉职的日警,竖立的时间约在昭和初期,但事件为何?碑文已毁,已无法得知。

清代曾在炮台山设置炮台,那么驻守炮台的清军营区设在哪里呢?从现场地形判断,最可能的位置就是天君庙了。天君庙背海,位置较隐密,是理想的营区地点。而物换星移,岁月沧桑,如今清兵营区及日本神社都已消失,只能从日据时代的旧照片中看到神社的部分身影而已。


天君庙。

“同心协力”纪念雕塑的基台及石阶(神社遗迹)。

——————————————————————————–


观景台厕所前的旧石碑。

天君庙前的石灯笼基座。

昭和四年(1929)奉献的石灯笼。

——————————————————————————–


南方澳豆腐岬

离开炮台山,开车前往南方澳渔港。南方澳位于苏澳海湾的南侧,苏澳海湾是一处天然港湾,北有北方澳,南有南方澳,提供了良好的屏障。军港、商港、渔港都聚集于此。北方澳为海军基地,中间是苏澳国际港,渔港则位于南方澳。

进入南方澳,沿途港边鱼市及海产餐厅招牌林立,让人感受到这里渔业的繁荣。南方澳是台湾东部最大的渔港,也是全台排名第三大的渔港。

我首先来到了南方澳著名的豆腐岬风景区。南方澳跨港大桥的完工,使整个港区的道路形成一圈O形,沿着主要道路即可环绕南方澳一圈。因此,进入南方澳无论先走左边的跨港大桥,或者沿着右边的道路,经由南天宫、内埤渔港,都可抵达豆腐岬。

豆腐岬,虽然名气响亮,实际却颇让人觉得失望。进入风景区,一条短短的步道抵达海岸,就没有什么设施可言了。仅能站在海岸边,眺望这附近海岸受海水侵蚀所形成的嶙峋怪石地质而已。

相较之下,邻近豆腐岬的“内埤海滩”,却值得一游,且令人流连不已。这里的海滩遍布细小的砾石,这种砾石海滩是东海岸特有的海岸地质。海滩上各种纹路及色彩的小砾石,其中有不少细薄约0.5公分的扁形页岩,颜色黑黝,否则真会让人以为是一片片的宜兰名产牛舌饼掉落在海滩上。其它的砾石,或青色,或褐色,或黑色,或夹杂白色大理石的各式矿石。内埤海滩,又有“情人湾”的浪漫美名,可见这里也是一处适合情侣散步的海湾。


内埤海滩

内埤海滩

——————————————————————————–


南方澳南天宫(妈祖庙)

离开内埤海滩,我来到热闹的港区,参观南天宫妈祖庙,并在附近市集小吃用餐休息。南天宫面对南方澳第一渔港,是南方澳香火最鼎兴盛的庙宇,祀奉海上守护神妈祖。

南天宫是台湾光复后才兴建的庙宇,并非古庙,吸引游客参观的,是一楼殿内供奉五尊来自中国大陆福建湄州的妈祖神像,以及二楼供奉的纯玉打造的妈祖神像、三楼供奉的纯金妈祖神像。

南天宫在民国76年(1987)迎奉因走私被查获的五尊大陆湄州妈祖神像,而成为台湾第一家祀奉来自湄洲妈祖祖庙神像的寺庙,因而声名大噪。民国78年(1989)南天宫更突破时禁,以渔船直航大陆湄州妈祖庙,展开两岸宗教交流,而轰动一时。民国79年(1980)南天宫更打造了一尊重达203公斤的纯金妈祖,成为当时全台最大的纯金妈祖神像。

炮台山上的金刀比罗神社,随着外来殖民政权的覆灭而衰微,如今仅存残台基座而已,而在地的南方澳妈祖庙,则迄今繁荣兴盛,守护着南方澳。虽然我并不喜欢南天宫妈祖那穿金戴玉的贵妇形象,但渔港庙宇建筑与神像衣着之宏丽与否,实间接反映出民生之乐利或疾苦,以此而言,我宁可妈祖多金而贵气,也不愿看见妈祖庙素朴与清寒。

日期:2008.09.17 (写于2008.09.21)【推荐本文给朋友】

–本文转载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http://www.tonyhuang.idv.tw/@

【附记】

我在炮台山的天君庙前不远的马路旁,注意到有一条石阶路可通往山脚下,应是炮台山的登山步道。从陡峭的石阶路往下走,约三、四分钟,即可抵达山脚下的巷道,走出去的这条巷子是“长安东巷”,可接苏港路,距离火车站并不远。若是搭火车来登炮台山,则从苏澳火车站出站后,先右转苏南路,直行至路底,再右转中兴巷,即可接苏港路,然后左转过桥,再右转长安东巷,即可走这条石阶路上山。从车站走到炮台山的山顶,预估约半个小时左右。此一资讯提供山友参考。


从天君庙俯瞰“苏东北路”及“兰阳隧道”。


金刀比罗神社残迹-石灯笼。


炮台山。


从炮台山眺望苏澳港及北方澳。


苏澳国际狮子会设置的“同心协力”的纪念雕塑(神社本殿遗址)。


从炮台山观景台眺望苏澳方向(前方台湾水泥苏澳厂)。


被毁迹灭容的纪念碑,据说可能“警察遭难纪念碑”。


南方澳豆腐岬。


豆腐岬旁的防波堤,远处为北方澳。


内埤海滩,远处为豆腐岬。


内埤海滩,远处为乌石鼻岬角。


从南天宫三楼眺望南方澳渔港。


南天宫金妈祖(203公斤纯金铸造)。


苏澳金刀比罗神社(摄于昭和10年,公元1935年)。从片的右侧可以看到清代炮台区的部分景象。图中右侧林间隐约可见的小建筑即是神社本殿。左方较大的建筑可能是社务所,大约就在现在景观台(厕所)的位置。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寺庙古迹欣赏 以鹿港龙山寺为例(下)
支持率回升 澳新总理将宣布提前大选
新西兰政府部门将裁员500人
北市中正.植物园.台湾布政使司衙门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