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探索微生物与人体互利共生之秘

人气 378

【大纪元7月27日讯】(大纪元记者王平编译报导)人类在1600年代中期即发现微生物的存在,人体内的微生物数量庞大,是人体细胞的十倍多,其基因总数甚至超越人体。然而,大多数的微生物对人类来说,依然是未解之谜。

据《纽约时报》报导,2008年,美明尼苏达大学胃肠科医师亚力山大‧寇拉斯(Alexander Khoruts)治疗一位感染困难肠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的女士,她不断下痢,在八个月内瘦了60磅(27公斤),以多种抗生素治疗均无效,只能坐轮椅,包尿布,生命垂危。

寇拉斯决定为病患进行移植,但不是移植肠子、胃或其他器官,而是病患丈夫的细菌。他将丈夫的粪便混以盐水,注射到病患的大肠中。据上月《临床胃肠学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l)记载,一天之内,病患便不再腹泻,困难肠梭菌的感染症状也消失了,再也没有复发过。

细菌疗法(或称粪便移植)在过去数十年来曾被使用过,但与前人不同的是,寇拉斯得以在移植前后对病患肠道细菌做基因研究。

在移植前,病患肠内微生物情况很恶劣,没有任何正常菌群,都是各种坏菌。移植二周后,科学家再次检查病患肠道中的微生物,丈夫所提供的微生物群落开始占上风,几天之内就治好了她的病。

数量庞大 科学家尝试解密

人体内的微生物为数众多,是人体细胞的十倍多,但其复杂程度却常令科学家束手无策。华盛顿大学的乔治‧韦恩史托克(George Weinstock)表示,人类对大部分的微生物,知之甚少。

韦恩史托克和一群科学家正在收集数千种新的微生物的基因序列,好为它们分类。另有一些科学家以实验了解微生物功能,发现其对人体健康助益良多。研究人员希望,人类最终可以使用微生物对抗疾病。

最近科学家开始用DNA来研究微生物。他们从皮肤或口腔取得标本,由于一项标本中可能有几百种微生物的DNA碎片,为微生物的DNA定序是很困难的工作。

2007年,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拨出1亿5000万美元推动人体微生物研究计划(Human Microbiome Project),从300个志愿者身上18处收集微生物样本分析。他们把实验室中培养的900种微生物的遗传物质排序,2010年5月,科学家将已定序的178个基因组公布,其中有29693个新发现的基因,而人体总共只有2万个蛋白质编码基因。

这项成果帮助科学家了解人体中微生物的生态系统,估计口腔中有500-1000种微生物;口腔中又可分为舌、牙龈、牙齿等较小的生态系统,甚至牙齿的每一面都有不同的微生物。

有的微生物只能生活在身体的某部位,有的可以生活在多个部位。某个人体内的微生物可能和另一人体内的微生物不同,例如口腔中有500-1000种微生物,但只有100-200种可在另一人的口腔中发现;二个人手上只有13%的微生物相同,同一人左右手的微生物只有17%相同。

由此可知,人体内微生物基因总数十分庞大。2010年3月,科学家收集了124人的粪便,发现其中的微生物共有330万个基因。

指挥免疫系统

自出生起,每个人体内的微生物即有所不同。科学家发现,自然产的婴儿从母亲的产道里便被微生物围绕,剖腹产婴儿接触到的则是成人皮肤上的微生物。

虽然每个人体内的微生物不同,每天接触的也不同,但通常都可促成人类存活所需的化学反应。举例来说,鼻中的微生物可分泌抗生素,杀死我们吸入的有害病原体;微生物发出的信号可促进身体完全发育成长,科学家所饲养的无菌鼠成长后,大小肠发育不全。

为了与体内的微生物共存,人的免疫系统在攻击病原体的同时,必须容忍数千种无害的微生物。事实上,科学家发现,是微生物本身指挥免疫系统去攻撃。

免疫系统攻击病原体的方式之一是发炎,但太多的发炎反应也会造成伤害,免疫细胞会发出降低发炎讯号。研究显示,无菌老鼠无法发出该讯号。

与健康息息相关

微生物除了与健康有密切关系外,科学家发现,病人体内的微生物生态系统和健康人差异很大,如气喘者的肺部微生物,以及肥胖者的肠道微生物等。

有时候,人生病以后造成体内微生物类型改变,新的微生物移入体内成长,而移入的微生物可能引起疾病。

部分研究显示,剖腹产婴儿的皮肤容易受到具多重抗药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感染,可能是因为他们没有母亲产道中的益菌保护。

剖腹产婴儿在儿童期也容易感染气喘和过敏,导致美国和其他已开发国家抗生素的使用量增加。在农场长大的儿童从泥土中接触到益菌,得到自体免疫疾病的机会比都市中长大的儿童少。

有些科学家认为,儿童缺乏接触微生物的机会,免疫系统未经完善训练,有些人的免疫细胞太急于发出发炎指令,没有杀死入侵者却伤害了自己的身体。

开发新疗法 漫漫长路

了解微生物有助医师开发新疗法,过去一个世纪以来,医师都在设法用益菌治病,可惜成效不彰,原因可能在于人类对于体内微生物如何影响健康并不十分清楚。

寇拉斯医师及其同事执行过15次粪便移植,有13次成功。他们正在进一步研究,分析到底是哪一种微生物治愈了困难肠梭菌感染,期望有一天能开发出神奇药丸。

然而,韦恩史托克表示,这条路没有捷径可走。人们能够开始使用遗传资讯以后,对于微生物的了解才算比较完整。他和同事将收集更多资料,进行更多实验。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洁衣除菌7妙方
全人关怀讲座--与病毒共舞
防止传播肠病毒 桃县卫局呼吁游乐设施加强消毒
肠病毒长水泡  千万不要抓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