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高级):殷有三仁焉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font print 人气: 920
【字号】    
   标签: tags:

【原文】
微子(1)去之,箕子(2)为之奴,比干(3)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论语·微子第十八》)

【注释】
(1)微子:纣王的同母兄长,见纣王无道,劝他不听,遂离开纣王。
(2)箕子:箕,音“基”。纣王的叔父。他屡劝纣王不听被囚,便披发装疯,被降为奴隶。
(3)比干:纣王的叔父,屡次苦谏,激怒纣王而被剖腹而死。

【语译】
纣王无道,微子便离开了他,箕子做了他的奴隶,比干劝谏被杀死了。孔子说:“这是殷朝的三位仁人啊!”

【研析】
面对纣王的暴虐无道,微子离开了殷纣,箕子装疯做了奴隶,比干强谏而被纣王杀死。“三仁”的选择虽然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不协同邪恶,不助纣为虐。孔子认为他们三人是古代的忠臣,虽然他们死了,可是为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留下了千秋万代的楷模。在孔子看来,他们都符合“仁”,是成仁取义的人,因而感慨的说:“殷有三仁焉。”

【延伸思考】
1、“三仁”的选择各不相同,你最欣赏哪一位?为什么
2、你还能举古今中外相关的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吗?

【相关资料】

殷之三仁的故事

《论语•微子》篇中记载孔子的话:“殷有三仁焉”。这“三仁”是指微子、箕子和比干。

微子是殷商末代皇帝纣王同父异母的哥哥。纣王继承了帝位后,荒淫无道,微子几次劝谏,纣王都不听。

大臣祖伊见西伯姬昌深得民心,担心不久祸患就会降到殷商,于是提醒纣王保持警惕。而纣王却不在乎的说:“我生于世上,不是享有天命吗?姬昌能把我怎么样!” 微子听到纣王这样讲,心想他已无可救药,便想以死殉国。但离开京师又开始犹豫。于是,他就去请教少师、太师。在叙述了对殷商现状的忧虑后,微子问道:“我是离开国家远行好呢,还是留下来维护国家,使之免于灭亡?”

太师答道:“上天降下大灾,要灭我殷国。王上竟然上不畏天,下不听长辈之言。殷国的民众也亵渎对天神地祇的祭祀。如果你死,国家能得大治,那才死而无憾;如果你死了,国家仍旧难逃灭亡的命运,那还不如离国出去。”微子认为言之有理,便离国而去。

箕子也是纣王同父异母的哥哥。纣王开始用象牙筷子时,箕子便觉的苗头不妙,叹道:“他用象牙筷子,其后一定会要玉杯;接着必然想得到远方的奇珍异宝。华美车马的讲究、舒适宫室的追求就要从此开始了,国家从此就要走向灭亡。”

后来,纣王果然沉湎于酒色之中,箕子多次劝说他也不听。有人劝箕子道:“你可以出走啊!”箕子说:“身为臣子,谏而不听即出走,那是彰显王上的过失,我不忍心这么做。”于是,他就披头散发装起疯来。纣王见了毫不动心,把他当奴隶一样囚禁起来。

王子比干也是纣王的亲戚。他见微子出走,箕子装疯,便叹道:“君主有了过失,为臣不劝谏,是不忠;怕死不说话,是不勇。君主有过失,为臣就应劝谏;他不采纳,为臣就以死明志,这才是最忠诚的表现啊。”然后,他就去直言劝谏纣王,纣王大怒道:“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个孔窍,真是这样吗?”于是就杀死了比干,并且开膛取心,看个究竟。

周武王伐纣灭殷后,对微子、箕子、比干“三仁”非常尊重,并没有因为他们是纣王的亲戚而加以株连。武王派人整修了比干的坟墓,藉以表彰他的忠肝义胆;恢复了微子原来的身份和地位,以便让人们记住殷商还有这样一位忠臣;把箕子从纣王的牢狱中释放出来,又登门拜访,求教治国之道,并且封箕子于朝鲜,不以臣子相待。

【课后作业】
周武王伐纣灭殷后,对微子、箕子、比干“三仁”的做法为何?

--转载自正见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孔子说:“‘见到别人的善处,要急起直追,好像害怕赶不上似的,见到别人的不善处要远远避开,就像用手去试探热汤,惟恐避开不够快似的。’我看过这种人,也听过这种话。‘避世隐居以成全我的心志,出仕行义以达成仁道的理想。’我听过这种话,却没有见过这种人。”
  • 孔子说:“君子有九件该用心思虑的事情:看事物要力求分明;听人言语要力求听得清楚;神色要力求温和;说话务必忠实;做事务必谨慎敬重;有了疑惑要问清楚;忿怒时要想到事后的祸害;见了财利要想自己应不应该取得。”
  •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的是色欲;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的是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的是贪欲。”
  • 孔子说:“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居高位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知道天所赋予的正理而不敬畏,怠慢轻视高位的人,戏侮圣人的话。”
  • 孔子说:“生下来就知道的,是上等资质的人。经过学习而知道的,是次一等资质的人。经过困顿才学会的,是更次一等的。经过困顿后却怠惰不学习的,这种人是最下等的了!”
  •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和正直的人交友,和诚信的人交友,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便是有益的。和惯于逢迎的人交朋友,和工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便有害了。”
  • 季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子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快要攻打颛臾了。”孔子说:“冉求,这不就是你的过错吗?颛臾从前是周天子让他主持东蒙的祭祀的,而且已经在鲁国的疆域之内,是国家的臣属啊,为什么要讨伐他呢?”冉有说:“季孙大夫想去攻打,我们两个人都不愿意。”
  • 陈亢问伯鱼说:“你有没有听到你父亲特别的教诲呢?”伯鱼答说:
  • 孔子说:“侍奉君子时,容易犯三种过失:还没有问到你的时候就说话,这是急躁;已经问到你的时候你却不说,这叫隐瞒;没有看清君子的脸色就轻率发言,叫做瞎眼。”孔子说:“巧言乱德”,即花言巧语会败坏人的道德。孔子最反对巧言狡辩的人。“恂恂便便,侃侃訚訚”是孔子说话的准则。
  • 孔子说:“对人有益的喜好有三种,对人有害的喜好有三种。喜好以礼乐节制举动,喜好称道人的好处,喜好多交贤友,都是有益的。喜好侈肆纵乐,喜好惰慢游荡,喜好耽溺逸乐,都是有害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