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教育:安逸胜毒酒

净莲
font print 人气: 64
【字号】    
   标签: tags: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幸福的生活,能够享福。这种想法当然不是错。其实幸福的生活和安逸还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幸福的生活是以人的心灵的感受为标准的,而安逸享乐多是身体的享受了。

对于人来说,心和身是本和末的关系。心灵的平和快乐是本,如果一味的追逐身体的享乐,就是本末倒置了。

我们先听一个“安逸胜毒酒”的故事:

东晋的时候,有一名臣陶侃,字士行,溪族,原籍东晋鄱阳郡,就是今天江西波阳县东北。陶侃立有战功,曾任荆州刺史。有人因妒嫉而说坏话陷害他,陶侃被降职调往偏僻的广州地区。在古时候,广东广州是蛮荒之地,都是有罪的人被流放的地方。

陶侃在广州无事可做,非常清闲,但他并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放纵自己贪图安逸享受。而是每天早晨把100块砖(“甓”)从书房里搬到房外;到了晚上,再把砖搬回屋内。人们很奇怪,便问他原因。

陶侃回答说:“我致力于收复中原,如果过于安逸闲散致使意志消沉,恐怕将来不能成就大事。”

陶侃后来回到荆州,荆州百姓高兴地互相庆贺。在荆州他尽管公务繁忙,可仍然坚持搬砖,以此磨练自己意志,后人称其为“运甓翁”。

陶侃经常对人说:“大禹是圣人,他尚且珍惜每寸光阴,至于我们这些普通人,就应该更加要珍惜每一分光阴,怎能去放纵游乐,醉生梦死呢?”

现在长沙开福区有个“惜阴里”,据说就是由陶侃这句珍惜光阴的名言而得名。

忍辱负重、不图安逸、意志坚韧的陶侃后来被提升为征西大将军兼荆州刺史,都督八州军事,封爵长沙郡公,声名显赫。

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曾经进谏齐桓公说:“宴安鸩毒,不可怀也。”古人视贪图安逸比毒酒更害人,因为它会吞噬人们的意志,让人举步不前,虚度光阴。古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吧!

《汉书》中也说:“古人把贪图安逸视为毒酒,把丧失道德而富贵称之为不幸。汉朝兴起,直到孝平帝,诸侯王数以百计,大多骄横荒淫丧失道德。为什么这样呢?沉溺在放纵恣肆的环境中,他们所处的地位导致他们如此。”这真是后人应该引以为鉴的。

古人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看到好的品行道德也是相通的。勤劳的品德让人知道生活的不易,就会知道节俭和珍惜,知道节约和珍惜就会产生善心;而如果生活过分安逸了,就会产生放荡之心,有了放荡之心就会丢掉善心;丢掉善心,就会产生邪恶的念头。所以贪图安逸享乐而没有德行对于一个人是非常危险的。◇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有天,一个苏格拉底的学生匆忙的跑来找苏格拉底,边喘气边兴奋的说:“告诉你一件事,你绝对想像不到的……”“等一下!”苏格拉底果断的制止他“你告诉我的话,用三个筛子过滤过了吗?”
  • 《忠孝经》里详细叙述了徐子奇是一位孝子,孝敬父母,死后成了神仙的事迹,十分动人。
  • 我从很小的时候起,母亲就告诉我们做人必须做一个好人,要心慈心善,做事情首先要想到处处为了别人的方便,要多为别人着想,这样才是一个真正的好人。接下来母亲就一遍一遍的给我们讲天惠村里的一位善心人得善报的真实故事。
  • 当和别人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你会用什么方式去解决呢?你会用以恶制恶的方式来讨回公道呢?还是用以德报怨的方式,让敌人变成朋友?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个心灵故事。
  • 以前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古代有个家境不太好的书生带着一个小童进京赶考。途中见一个年轻人躺在路上。书生上前查看,才发现这个年轻人已因突发病死去。书生打开他的随身包裹,里面只有一些书和10锭金子。
  • 闻过则喜,顾名思义,就是别人批评自己错误时依旧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欣然、虚心的接受意见。这不仅体现着个人的修为与素养,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 (大纪元记者李芳如台湾云林报导)由新三才文化协会及大纪元时报主办,安庆国小协办邀,请到台大医学院硕士,美国儿童发展硕士及资优教育硕士陈彦玲讲师主讲,针对品德教育12日于安庆国3楼视听教室举办“分数和品德那个重要?”演讲,现场观众热络,许多关心孩子的家长带着自家小朋友听的津津有味,坐姿端正专心聆听这场难得的演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