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高级):乡愿,德之贼也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font print 人气: 52979
【字号】    
   标签: tags:

【原文】
子曰:“乡愿(1),德之贼(2)也。”(《论语.阳货第十七》)

【注释】
(1) 乡愿:愿,音“院”,忠厚、谨慎。外貌忠厚老实,讨人喜欢,实际上却不能区分善恶、好坏、是非的人。也就是乡人鄙俗中,同流合污以媚于世,而被认为忠厚的老好人。孔子认为乡愿似德非德,而又容易乱德,所以深恶痛绝。
(2) 贼:败坏。

【语译】
孔子说:“同流合污以媚于世,而被乡人认为忠厚,实际上却不能区分善恶、好坏、是非的老好人,就是败坏道德的人。”

【研析】

一味地迎合世俗人群的道德水平、人情的愿望,成为众望所归的好人或模范,这样获取名利情的满足而没有什么真正道德修养的人,最是能惑乱有心修养心性者的心志,尤其在道德败坏的时代,这种所谓的好人、模范,更是十足的乡愿。因为他们自以为是善的、好的、对的,其实和真正的善的、好的、对的相去甚远。从道德修养的角度来看,他们浑然不懂道德廉耻、没有自知之明,会把人群领向何处?真是误了好多人,使许多人偏离他们人生真正的目的,确切地讲,他们是在败坏道德。

真正有修养的人,是以更高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不和世俗同流合污,而又能真正善待世人,这才是名符其实的修养心性,而乡愿却是欺世盗名、似是而非、表里不一、言行不一的伪君子,起到的是“以假乱真”、“ 鱼目混珠”的作用。会不会跟着乡愿随波逐流,就像在淘金,不是金子,是沙就会被冲走,在修养心性的路上,对正道不够坚定、对修心不够精进,那就容易被迷惑,不辨真伪而误入歧途。

孔子说:“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论语.阳货》)意思是说:厌恶以紫色取代红色,厌恶以淫荡的乐曲扰乱雅正的音乐,厌恶以能言善辩颠覆国家。可想而知:孔子也厌恶乡愿这样的伪君子,君子要完善品德修养,而乡愿却在败坏道德,他们不像坏人那么明显易辨,但起到的破坏作用是更巨大的。“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孟子.尽心下》)大意是:乡愿太尖、滑、贼、溜,我们不容易确切指出他们的弊病要害,所以他们满身污浊还能堂而皇之,受众人称赞为忠信廉洁,浑然不觉自身的问题,自以为是,实质上是背道而行,他们这样做其实是在贼害道德。

【延伸思考】

1、一些低贱、下流、见不得人的事,在世上发生着,有些人就是能人前一个样,人后另一个样,表面是正人君子,背地里在秘密进行着不可告人的阴谋。乡愿、伪善者就像是这种类似“双重人格”的特征,好比一会儿做着好事,一会儿却在做着更大的坏事,这么极端、失控、变异、无法统一自主的精神意识,就算哪方面心性修养再好,恐怕也很难找到真正的自己,因为意识中有个巨贼。

想想看:如果人都有善良本性的一面和在人世间受到污染的一面,人是不是也可能一会儿表现善,一会儿表现恶呢?如果被污染的一面太强大,是不是容易成为乡愿或坏人呢?修养心性是不是要去除污染的一面,主宰自己,返本归真呢?

2、逃避问题、掩盖执著、顾虑面子等,是常见的心性问题,养成习惯,久而久之容易变成粉饰、妥协、自我感觉良好,最后发展成八面玲珑、人人好。

想想看:所谓的逃避、掩盖、顾虑、粉饰、妥协、人人好等,对于返本归真、心性修养有利还是不利?如果不利,那这些想法是不是变异的?是不是执着心、邪恶、变异生命等发出的伪善、似是而非的讯息?它们干扰我们大脑的目的是不是就是为了不被清除掉?世上伪善、乡愿是不是也像这样顽强而又很迷惑人呢?

【阅读资料】

伪善—装扮成善良的邪恶

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善,一种是真善,一种是伪善。

从表面上人们很难看出这两者有什么不同,有时候,伪善甚至比真善显得更善,更能打动人。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真善不含功利目的,不是施善者达到目的的手段,它发自于善良的本性,是在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而且以尊重对方的意愿为前提,因此就算不被对方理解和接受也不会有所改变。

伪善则不然,它不是发自于人善良的本性,是有意装给人看的,不是真的为别人好,而是试图以善意善行来迷惑和蒙骗人,让人上当,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说穿了,伪善者把善意的表现当成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工具,一种表演,是典型的笑里藏刀。因此,一旦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伪善者的善意就会荡然无存,烟消云散,变换成另一副嘴脸,不但善意全无,甚至充满杀气,其实这才是伪善者的真实面目,先前的善只不过是在展现其伪装技术。人们所说的“披着羊皮的狼”,指的就是这种人。

说穿了,伪善者就是装扮成善良的邪恶,具有显而易见的邪恶所没有的欺骗性,所以伪善者对人类的危害往往比显而易见的邪恶更大。

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人类在偏离正道的邪狂路上,也积累了不少的黑暗和穷凶极恶的经验伎俩,历史上种种邪恶势力往往有两副截然不同的嘴脸,一副是赤裸裸暴虐的邪恶,一副则是充满虚假温情的伪善。他们用尽一切奸险狡诈的邪劲邪招,目的都是为了残害忠良,铲除异己,因为自古以来,邪不胜正,邪恶最怕正的一切,因此,只要邪恶不消失,邪恶就是要变换着嘴脸,像小丑一般,迫害着善良的人。

善良的人们为何要放任邪恶在那里张狂呢?善良的人们为何要被他们的伪善所迷惑呢?善良的人们为何要将邪恶小丑们的表演当真呢?善良的人们为何没有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呢?善良的人们有心向善的话,是不是要清醒地护守着善良的本性呢?那么从方方面面,感官、讯息、言行和思想念头,是不是都应该不再认同邪恶和伪善呢?是不是应该否定和断绝它们的一切邪恶呢?那么那些不好的一切,就是我们以前曾经受骗于它们的一切,就当作是执著舍去、了断了吧!

--转载自正见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战国时代,有一次楚顷襄王到兰台去游玩,宋玉、景差两位有名的辞赋家陪侍在侧。这时有一阵风吹来,顷襄王情不不禁敞开衣襟,赞叹地说:“这风真是凉快,是我和百姓一起共享的吧?”宋玉不以为然,因为顷襄王近来沉溺享乐,荒废国政,又听信小人谗言,放逐他的老师屈原,正想找机会劝谏他,于是借题发挥说:
  • 子路使(1)子羔(2)为费宰(3)。子曰:“贼(4)夫人之子(5)。”子路曰:“有民人(6)焉,有社稷(7)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8)夫佞(9)者。” (《论语‧先进第十一》)
  • 斋戒沐浴的时候,要穿明洁的衣服,用布做的。斋戒的时候,一定要改变平常的饮食,改变日常生活的居处。
  • 违背自己的良心活着,对古人而言,是生不如死的,与其这样,还不如隐居,但隐居对于道德修养不高的人也非易事,因为隐居对他而言,并非怡然自得,而是无尽的寂寞和饥寒。而现代人,也可不必隐居,很多人懂得拒看恶质的电视、报纸、电影、书籍等,它乱它自败,我自清不跟它乱......
  • 孔子说:“我施教的对象,没有贵贱贫富等的分别。”孔子将礼乐教化向所有人敞开,配合“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学有专精的有孔门四科十哲、七十二贤人,开中国古代私学、平民教育的先河,也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 孔子说:“说话大言不惭,那么要做到也就困难。”
  • 阙里有个童子,奉命给孔子传话。有人问孔子:“这是个求上进的孩子吗?”孔子说:“我看见他和长者一同坐在成人的位子上,又看见他和长辈并行。他不是个求上进的人,只是个急于求成的人。”
  • 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学习了很多,然后才一一记住了学问和道理的吗?”子贡回答:“是啊,难道不是这样的吗?”孔子说:“不是啊。我是以一个至简至易的根本道理从上到下贯通到万事万物的。”
  • 子路问怎样才是完人。孔子说:“有像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清心寡欲,卞庄子的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修饰,就可以算是个完人了。”孔子又说:“当今完人何必得这样呢?看到钱财利益,能想到道义,面临危难,能不惜牺牲个人生命,全力以赴,以前的约定和平时答应人家的都能信守不忘,这样也可以算是个完人了。”
  • 子贡评论人物的优劣长短。孔子说:“赐啊,你这样做是贤能的吗?我可没那个闲工夫。”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