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高级):知其不可而为之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font print 人气: 16430
【字号】    
   标签: tags:

【原文】
子路宿于石门(1)。晨门(2)曰:“奚自(3)?”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4)者与?” (《论语·宪问第十四》)

【注释】
(1)石门:地名。鲁国都城的外门。
(2)晨门:掌管城门开闭的人。
(3)奚自:奚,音“西”,何。来自什么地方。
(4)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知不可行,却仍挺身去做。

【语译】
子路夜宿在石门,掌管城门开闭的人问:“你来自什么地方?”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不可行,却仍挺身去做的人吗?”

【研析】
世事难料,哪怕看似不可能的好事,只要用心去做,“难行能行”,一个劲地坚持下来,往往能出现转机,所谓“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只要撑到最后,结果就是不一样。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意志也可以得到锻炼,苦尽甘来,迎来的是心智成熟的喜悦。

有人认为“事在人为”,有人认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愈表面看,人、心、事之间的关系,愈是复杂难明,愈是千变万化,愈是难转变。其实那都是有序的,事情是遵循着道理在发生着、在变化着,成事有其必然条件,绝非偶然,通达者能知晓。所以有人说:“心想事成”,那心如果合乎成事的道理,怎能不成呢?

“知其不可而为之”如果不是愚昧无知,那么到底是意味着什么呢?是不是具有非凡志向的人,认准合于正道的路,凭着坚不可摧的意志、无论如何也要把它做成的决心,哪怕有再多再大的艰难险阻,只要走正路,都能克服万难。秉持这样坚守正道的信念而为之,如果还是不行,那就不断淬炼自己,提高自己的心性修养,在这个过程中,就能更加通达事理,事情也会出现转机,最终必能成功。而更可贵的是,过程中所体现的伟大和成熟。

【延伸思考】

1、“知其不可而为之”也有坚忍不拔、意志坚强不容易动摇等意思,这样的人做什么好事,往往容易成功。许多人往往太在意结果,其实真正有大智慧的人,懂得利用做事的过程,把握机会,通达事理,淬炼自己。

试试看:做一件自己平时觉得很困难的事,不要感到挫折或想结果如何,只想着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检视看看自己的意志是否够坚强,能否解决遭遇的各种困难。

2、现代人意志力薄弱,缺乏锻炼的很多,做很多事也都无法坚持,总是轻言放弃,心里很是挫折。你知道造成现代人意志力薄弱的原因吗?说说看你自己锻炼意志力的有效方法。

【成语故事】

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是记载在《列子‧汤问》中的一篇古代故事 。

在冀州的南部,黄河的北岸,有两座高山叫做太行和王屋,这两座山占地方圆七百里,高有数万尺,北山住着一位叫做愚公的老翁,他年纪已经将近九十岁了,他就住在这两座高山的正对面。由于这两座高山阻挡了往北的通道,无论进出都要绕很远的路,愚公对这个情况非常的头痛。

有一天,他召集全家人一起商量,他说:“我想和大家一起尽力来铲平这两座山,使这条路一直畅通无阻直到豫州南部,汉水南岸,大家觉得如何?”家人纷纷表示赞同,但是愚公的妻子有点不以为然地泼冷水,说:“我看以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小小的山您都动不了了,你又怎么能够奈何得了太行和王屋这两座高山呢?况且,我们要把那么多土石堆到哪里去呀?”于是家人讨论了一番,决定要将土石堆到渤海边上、隐土的北面去。

愚公就挑了三个比较能够挑负重担的子孙,跟着他一起去凿石头、挖泥土,然后他们把挖下来的土石,用畚箕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一个大约七八岁的小孩,也蹦蹦跳跳地加入他们的行列,通常一个寒暑才能回家一趟呢!

河曲智叟看到愚公他们这么辛苦,就讥笑他说:“你也太没有自知之明,太自不量力了吧!你看你这么大把年纪,又这么一点点力气,我看你连山上的一根草都毁不了啊!你怎能奈何得了那么多土石呢?”愚公长叹一声回答他说:“唉,你的思想太顽固了,我看你连寡妇和弱小的孩子都还不如,我就是死了,我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生儿子,儿子又生孙子,这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但是这两座山又不会长高,又不会长大,我有什么好担心挖不平他们的呢?”河曲智叟听愚公这么一说哑口无言。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情,他真的很担心愚公要领着子孙这样世世代代的挖下去,所以,他把这件事情报告了天帝。天帝知道以后,被愚公坚毅的精神所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儿子各背负一座山,一座放到朔方的东边(山西省的东部),一座放到雍州的南部(现今陕西、甘肃省一带地区)。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愚公以九十岁的高龄都还有向不可能挑战的雄心和毅力,人们现在在鼓励人家要勇于面对困难的挑战,要有恒心、有毅力的时候,都会说要效法愚公移山的精神。

--转载自正见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孔子说:“说话大言不惭,那么要做到也就困难。”
  • 阙里有个童子,奉命给孔子传话。有人问孔子:“这是个求上进的孩子吗?”孔子说:“我看见他和长者一同坐在成人的位子上,又看见他和长辈并行。他不是个求上进的人,只是个急于求成的人。”
  • 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学习了很多,然后才一一记住了学问和道理的吗?”子贡回答:“是啊,难道不是这样的吗?”孔子说:“不是啊。我是以一个至简至易的根本道理从上到下贯通到万事万物的。”
  • 子路问怎样才是完人。孔子说:“有像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清心寡欲,卞庄子的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修饰,就可以算是个完人了。”孔子又说:“当今完人何必得这样呢?看到钱财利益,能想到道义,面临危难,能不惜牺牲个人生命,全力以赴,以前的约定和平时答应人家的都能信守不忘,这样也可以算是个完人了。”
  • 子贡评论人物的优劣长短。孔子说:“赐啊,你这样做是贤能的吗?我可没那个闲工夫。”
  • 有人说:“不记仇恨,反以恩德回报他人,怎么样?”孔子说:“那应该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应该用合于道理的正直态度对待仇恨,而且别人如果用恩德对待我,我也同样用恩德回报他。”
  • 孔子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意思是说:多回过头来检讨自己的过错(反躬自省)而少责备别人,就能远离怨恨了。如果世人能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勤于改正自己的心性缺点,管好自己,碰到什么不如意事,就不会一味地往外推责任、苛求别人、管别人,反而会体谅别人、宽恕别人。这样自然能减少很多纷扰和怨恨。
  • 孔子说:“君子贞而不谅” (《论语·卫灵公》),是说君子坚守正道,不会拘泥于小节小信。君子担当大任,要思量许多大事,就不会执著于小节小信的“言必信,行必果”,其实坚守正道将大事考虑周到、主次轻重缓急适当安排,这比把小节小信看得很绝对而必须遵守,是更重要、更合道理。
  • 孔子一行人在陈国断了粮食,随侍的人都饿病不起。子路心怀怨恨地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贫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能安于贫困,小人一贫困就守不住心性,甚至言行失当了。”
  • 孔子在卫国敲击着磬,有一位肩背着草筐的人从孔子的门前经过,说:“这个击磬的人真有心思啊!”过了一会儿又说:“真是鄙陋而顽固啊!既然没人了解自己,那就顾好自己就好了。《诗经》说:水深就穿着衣服涉水过河,水浅就提起衣襟涉水过河。”孔子说:“说得真干脆啊!没什么好质问他的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