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今次危机为何不同2008年?

人气 1

【大纪元2011年08月10日讯】8月9日,华尔街日报发表评论文章表示,2011年似乎是2008年的重演,金融动荡的历史在一个没有尽头的循环中周而复始,但三年前的金融危机与这次有三个根本不同点。

文章形容,那些把2011年看作“2008年续集”的人如今恰恰遭遇了自己的“雷曼时刻”。只要把上周五标准普尔(Standard & Poor’s)对美国信用评级历史性的下调换成2008年9月投行雷曼兄弟的崩塌, 就是事件的翻版令全球市场惊慌不已。

本周一投资者看起来明显惊慌不已,亚洲和欧洲股市大幅下挫,道琼斯指数暴跌643.76点,跌幅超过5%。

但文章表示,仅仅是市场动荡并不足以证明历史在重演,并分析了2008年金融危机与今次动荡的三个根本不同点。

两次危机起因不同

上次的危机是由下向上扩散的。危机开始于过于乐观的买房人,然后沿着华尔街的证券化机器向上,在信用评级公司的推波助澜之下,最终影响到了全球经济。那次是金融业的崩溃导致了衰退。

与之相反,这次的困境却是一个由上而下的过程。全球政府难以刺激本国经济、保持良好的财政状况,他们渐渐失去了企业和金融界的信任。

这进而导致私营部门支出和投资的锐减,形成一个恶性循环,造成失业率居高不下和经济增长乏力。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和银行是受害者,而不是始作俑者。

宽松信贷危机与消费投资乏力

第二点不同或许是最重要的:在2007-2008年的危机前,金融公司和家庭一直享受着毫不费力就获得的大量信贷。

当泡沫破裂时,随之而来的急速去杠杆过程造成了大规模的衰退性冲击。

这次,问题恰恰相反。经济低迷促使公司和个人将钱存起来、避开负债,造成消费和投资增长乏力。

金融市场参与者对政府缺乏信任

最后一点不同是前两点不同的一个直接结果。鉴于2008年金融灾难的成因,政府不得不介入,以通过低利率、银行救助和向经济中注入现金提供大量流动性。

实施这项政策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全球各国政府共向金融系统注入了约1万亿美元。对于那些不得不为别人的过错而买单的纳税人来说,这也并不公平。但无论如何,该政策最终还是成功避免了一场全球大萧条。

不过,如今的议事日程上并没有这种应对策略。当前的问题并不是由缺乏流动性(例如,美国企业目前坐拥创记录的现金储备)或杠杆率过高引起的。企业和个人的资产负债表上不再负债累累。

文章认为,真正的问题在于,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彼此之间以及对政府是否有能力推动经济增长缺乏长期信任。可以看从金融系统“各管道”(包括回购市场和银行同业拆借等)存在的问题得知,以及看看标普或购买意大利和西班牙国债的买家,他们对于政治领导人理清这一团乱麻有多大信心。

华尔街现在极力要求货币当局出手干预,希望美联储或欧洲央行(European Central Bank)为经济注入更多流动性(即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QE3)。

文章称,即使中央银行愿意这么做,向一个资金已十分充裕的经济体注入更多资金,也并不能提供什么安慰。这些天来,大型企业对银行一直颇为不满,前者在安全但闲置的账户中存入了超额资金,这一点从纽约银行(Bank of New York)上周采取的前所未有的举措就可见一斑,该银行竟然向准备在它这里存钱的企业收取一定的费用。

至于那些紧张不安的投资者,美国或德国政府再多印几十亿钞票可能也不足以说服他们重返股市。

文章最后表示,2011年,金融界不能再向政府伸手要钱,希望得到救济。为摆脱目前的困境,市场将不得不依靠其内在力量,或坐等政界人士采取“既治标又治本”的举措来刺激经济增长。

(责任编辑:高静)

相关新闻
专家:中国可能透过第三地秘密购买美国国债
中国继续大幅减持美国国债
外电:购买美国国债 中共别无选
持美国国债 中日英占前3名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