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艺术教育加值 台学生应了解市场

人气: 1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10月12日报导】(中央社记者陈至中台北12日电)台湾努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但学者专家认为,台湾的艺术教育着重于理念和技巧,不了解行销市场,与产业脱节。

中央研究院院士曾志朗今天出席政治大学举办的“高等教育论坛—文化创意”,致词时不断强调,大学不能只靠政府补助,一定程度的“商业化”是无可避免的趋势,尤其是文创领域,更要加强产学合作,将成果转化为商机。

法蓝瓷总裁陈立恒表示,近10年来的年轻人,对设计很有想法,但对市场不了解,因为学校的教授也不是很了解,培养不出能与产业接轨的人。

陈立恒说,他刚出社会时,每天都会花时间逛艺品店,猜每一个艺术品的价钱,一开始很容易猜错,必须不断修正。他练习了不下数万次,看了几万个艺术品的“屁股(指标示价钱处)”,慢慢培养出对市场的敏锐。

除了了解产品的价值,也要懂得顾客的心理。陈立恒说,逛大卖场的人,会一直挑斤减两、比对差价,但逛精品店的人,往往是几分钟就下订单,甚至连价格都不看。

陈立恒认为,艺术创新是实践价值过程中的产物,成功势必涉及行销、大量复制、产业化,“而我们的艺术教育,总把人教得酷酷的,不喜欢别人复制自己的东西。”

陈立恒建议,艺术教育不能只培养“艺术家”,也要培养“设计师”。艺术家可以很自我,设计师却要“无我”,要站在顾客的立场,设计出别人想要的东西。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就是创意产生价值的方式。

对此,台北艺术大学校长朱宗庆有不同的想法,他今天接受中央社记者采访表示,艺术可分为核心“纯艺术”及“应用艺术”,两者并不排斥,核心掌握住,进一步追求加值不难。

朱宗庆说,曾有杂志把北艺大和国内某个设计学院做比较,最后发现“无法比较”而向他道歉。设计学院强调从需求发想,用创意为艺术加值,但艺术教育还是不能忽略“核心”,“不然台湾永远只能做代工。”

朱宗庆认为,现在台湾谈到艺术,就想到“产值”,但基础、累积的工作还是有人要做。何况艺术人才不见得要卖艺术,他们追求真善美的执著,在过程中不断遭遇困难、不断寻求突破的精神,也能适应各行各业。

政府近年致力推动文创产业,希望开创台湾下一个金鸡母。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更多跨领域的人才,艺术家不能关在小房间里孤芳自赏,也要懂得行销和人际沟通,了解市场需求及顾客心理,肯接受批评、肯为作品贴上价格标签。

然而,在追求加值的路上,也不能断了根,台湾数十年来累积的艺术教育基础,也有一定的保存价值,不能全盘否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