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安平. 安平纪行(二)开台天后宫.安平古堡

Tony 撰文、图、摄影

人气 58
标签:

(~续前篇)
在陈家蚵卷用餐完毕后,我们正式展开安平的旅游行程,主要的目的地当然就是安平古堡了。

步行安平路,先来到安平古堡前的开台天后宫,稍作停留,进庙参观。开台天后宫是安平地区最大的庙宇,庙埕广阔,山门宏丽,旁边还有小公园,与安平古堡相连。

安平开台天后宫是台湾本岛最早的妈祖庙。明永历十五年(1661),郑成功率大军渡海攻打荷兰人,从福建湄州恭迎妈祖神像护军,占领台湾之后,在安平海边建庙,初名“天妃宫”。天后宫原址位于现今的安平石门国小。

1895年,日本接收台湾时,爆发“乙未战争”,日军至安平时,来不及逃走的五十六名清兵被困于天后宫,遭日军屠杀,埋尸于庙后。当地居民害怕冤魂不散,从此不敢靠近,庙宇因此荒废。后来日本人拆除天后宫,原址改建为安平公学校。直到民国五十五年(1966),天后宫才于现址重建,所以目前的开台天后宫,其实历史还不到半个世纪。

天后宫的现址,是前清水师协镇署的旧址,后来日本人在此设立安平寻常小学校(今西门国小),专收日籍学童。后来学校迁往安平古堡的北侧,这里才成为重建天后宫的基址。

今天的安平天后宫,香火鼎盛,游客众多,已恢复大庙格局,而逝去的古庙风华,则再也找不回来了。


安平古堡(原热兰遮城)

从天后宫旁的步道续行几十公尺,即来到安平古堡的入口。这是我第二次来安平古堡,上一次是国中毕业旅行时,已是三十五、六年的往事。还没买票进安平古堡,心情已满是岁月的感怀。

荷兰人在1624年建造安平城堡,初名“奥伦治城”(Orange),历经十年才兴建完成,后改名为“热兰遮城”(Zeelandia),荷语zee是海的意思,land为陆地。因此Zeelandia是指“海陆之城”,热兰遮城正位于海陆交会的沙屿之上。

郑成功取得台湾后,改地名为“安平”,居住于这座城堡内,病逝之后,这座城堡被称为“王城”;清朝时代,安平古堡称为“台湾城”、“红毛城”、或“砖城”,有水师驻防此城。热兰遮城从1634年完工后,历经二百多年的岁月,做为军事堡垒,尚能保存完整,直到清同治年间才毁于兵火。

同治元年(1862),清廷开放台湾的淡水及安平港做为对外通商港埠。当时英商洋行几乎独占台湾樟脑外销的生意,获利丰硕。清廷官员不愿肥水外流,于是宣布将樟脑收归官办,此举引起英商不满,交涉时发生冲突,而爆发所谓的“樟脑战争”。

同治七年(1868),英舰驶入安平港,炮轰安平,并趁夜派兵登陆,袭击台湾城(安平古堡),并烧毁城堡。战后经过重修,古堡仍做为军装局重地。不料同治十年(1871),军装局军火库发生爆炸意外,墙破城毁,如同废墟。三年后,钦差大臣沈葆桢建二鲲鯓炮台(亿载金城),兵工拆走台湾城毁坏的城砖,用来建造新炮台;安平百姓也趁机捡拾残砖废石,做为房屋建材。至此台湾城只剩断垣残壁而已。


台湾城残迹,原热兰遮城外城南墙。

热兰遮城遗迹,北墙圆凸城壁棱堡残迹。


安平古堡文物陈列馆

现在的安平古堡,大部分是日本人建造的。

明治三十年(1897),日本人将热兰遮城颓圮荒地夷平,在原址建造方形台阶式的三层砖砌高台。次年,又在砖台上面建造一栋洋楼建筑,做为海关长官公馆,四周则兴建海关职员宿舍,构成了今日安平古堡的面貌。

昭和五年(1930),台湾总督府为庆祝台湾文化三百年,将砖台周遭的海关职员宿舍全数拆除,做为活动场地,并将洋楼公馆改为展览及招待场所,即为今日安平古堡文物陈列馆。

西拉雅族在台南平原生活及捕鹿已有千百年的历史,日本人也知之甚详,而为何是举办台湾文化“三百年”的庆祝活动呢?每个政权都有其统治的思维逻辑。若是荷兰人,应会选择纪念1624年;郑成功的子孙,则会纪念1662年。日本人呢?则挑选了滨田弥兵卫的传奇年代。

滨田弥兵卫在荷兰人统治台湾的时代来到大员从事贸易,因反对荷兰人向日本商人课征货物输出税,起而反抗,遭荷兰人惩处,没收货品,损失惨重。滨田弥兵卫返国之后,向德川幕府控诉此事,并要求政府派军保护。

1628年,滨田弥兵卫率四百多名随员再度来台,又遭荷兰当局扣留船载的武器及火药。滨田弥兵卫与荷兰人交涉未果,于是发动袭击,绑架了荷兰台湾长官彼得.奴易兹(Pieter Nuyts)及其儿子,做为要挟,要求荷兰人赔偿损失,最后将彼得.奴易兹的儿子做为人质,带回日本,史称“滨田弥兵卫事件”。


安平古堡石碑

这一事件,导致荷兰与日本关系紧张,日本愤而与荷兰中断贸易。

荷兰东印度公司巴达维亚(Batavia)总部察觉事态严重,于是将彼得.奴易兹撤职,并判刑两年。1632年,将彼得.奴易兹引渡至日本服刑,才平息这场纠纷,双方恢复贸易。

日本人视“滨田弥兵卫事件”为日本经略台湾的开始,所以在昭和五年(1930)庆祝“台湾文化三百年”时,就在当年滨田弥兵卫勇擒荷兰福尔摩沙长官的热兰遮城内,竖立了一座“赠从五位滨田弥兵卫武勇之趾”纪念碑。

这座石碑,如今何在?就是今日的“安平古堡”石碑。台湾光复后,后来的台南市长将日本人立的这座石碑字迹磨平,改刻“安平古堡”。于是被日本人称为“荷兰城”的热兰遮城,从此正式的名称变成了“安平古堡”。安平古堡石碑背面,仍然可以看见一小排被抹掉的文字残迹。

民国六十四年(1975),台南市政府又在古堡洋楼旁添建一座新式的瞭望台,以做为安平古堡的观光地标。


热兰遮城博物馆

安平古堡园内,还有一栋“热兰遮城博物馆”,是日治时代的安平海关税务司公馆,光复后成为安平区公所的办公室。目前规划为博物馆,展示安平考古出土的文物与热兰遮城史料。

博物馆入口的大厅,放置着荷兰东印度公司末任的福尔摩沙长官揆一(Frederik Coyett)及郑成功的雕像,两人之间的玻璃柜内展示着1662年郑成功与揆一签定的和约原文复制本。

当年郑成功准备攻打台湾,其实揆一已有所闻,即有防备,并急报巴达维亚总部。巴城总督派出舰队支援台湾,却发现台海无事,而认定揆一采取的种种防备措施,例如,拘禁汉人领袖,毁坏农田,以防止被郑军利用,种种作为招惹民怨,亦波及贸易生意。于是巴达维亚总部召开会议,将揆一撤职,改派克伦克前往台湾履任,不料克氏抵达台湾时,发现郑成功的大军已包围热兰遮城。

巴达维亚总部得知消息后,立即撤销揆一的撤职令,并派出救援的船舰,然而前来救援的荷舰怯战,不敢靠岸而折返。揆一带着不满千人的士兵,被二万郑军围困,苦撑数月,弹尽援绝,只好接受郑成功的召降,签定和约。郑成功让投降的荷兰人全数安全离去。

揆一回到巴达维亚城,却被以置公司财产不顾的罪名,被判处终身流放于班达岛。直到1674年,揆一透过亲友向荷皇求情,并缴纳二万五千荷盾罚元,才重获自由。出狱之后,揆一昵名撰写了《被遗忘的福尔摩沙》这本书,为自己辩白,他认为巴城总督事前忽视他的预警,事后派出的援军又统帅无能,才导致荷兰失去了福尔摩沙。

走在安平古堡里,浏览古物,展览资料默默细诉历史往事。三百八十几年来,热兰遮城(安平古堡)历经荷兰、明郑、清领、日治、民国,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政权,都在古城留下历史的印记;古堡的一景一物,仿佛台湾历史的缩影,可以谱写出一首扣人心弦的安平历史追想曲。
(~待续)

旅游日期:2011.07.19


旅行地图


——本文转载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http://www.tonyhuang.idv.tw/@


妇孺团前进热兰遮城(安平古堡)。


热兰遮城外城北墙遗迹,以“台湾城遗迹”之名,列为国家一级古迹。


热兰遮城外城北墙遗迹。中间小门为明郑时期增辟,以利进出。


最新考古发现的热兰遮城地下遗构。


热兰遮城北墙及古井遗迹。


嘉庆古炮,清代此地曾为安平镇水师驻地及军装局。


安平古堡新式瞭望台,建于民国64年(1975)。虽然不少学者批评 瞭望台与古迹景观不协调,但始终没被拆除,成为安平古堡的一部分。


安平古堡石碑,原为“赠从五位滨田弥兵卫武勇之趾”纪念碑。


郑成功塑像,立于安平古堡内城。


日本人在热兰遮城遗址砖台建造的建筑,原做为海关长官官舍。 昭和五年(1930)改建为新式洋楼。现为安平古堡文物陈列馆。


清代在热兰遮城设“军装局”,现存军装局石碑,是樟脑战争后, 同治十二年(1873),水师协镇杨钾南整建军装局时所立。


热兰遮城复原模型。上方为内城,四个角落有棱堡,配置火炮。 下方为外城(角城)。


十六世纪的荷兰航舰。


荷兰末代台湾长官揆一,著有《被遗忘的福尔摩沙》。


游览安平古堡,顺利圆满。

相关新闻
新北市新店 .双城步道
新北市八里 .牛港棱登山步道.出火号的历史怀想
新北市新庄 .牡丹心生态公园.新庄水源地
新竹新丰 .红毛港红树林.凤坑村朴树群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