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山 .内寮古道(礁坑古道)

Tony 撰文、图、摄影

人气 30
标签:

上一次走内寮古道(礁坑古道),匆匆已是七年前的往事了。

七年多来,古道途中的土地公庙、番婆厝的照片,常出现在于山友的旅记。而这些年来,山友们不断探访这片山区,踏查出许多新的路线,使得这区域内几条纵向的古道之间,又多了横向的联系道路,路线组合更为丰富。

阳明山国家公园内的古道,就以擎天岗大草原以南至平等里这片山林里的几条古道(竹篙岭古道、礁坑古道、玛礁古道、内双溪古道、高顶山古道)最适宜造访,交通方便,路程适中,又有山友热心维持路况,而古道穿梭森林里,或有草原,或有溪流,沿途又多先民拓垦遗迹,而古道都为传统泥土路,风味自然原始,很适合无法深入山林,而又想探幽寻奇的旅人。

内寮古道的起点位于内寮产业道路(平菁街93巷)小19公车终点内寮站所在的内寮聚落。以前我走这条古道是从公车站牌出发,沿着内寮产业道路前行上坡约二百多公尺,柏油道路终点,即是古道的登山口。

现在则有较受欢迎的新的登山口,从内寮站公车站牌旁的民宅(平菁街93巷100号)旁即有石阶步道可上行,一出发即遇岔路,直行为内寮古道水路,左岔路为内寮古道陆路,两条路线一走溪岸,一条走山腰,约半小时的路程之后,两条路线即在礁坑溪上游的溪岸会合。


内寮古道登山口。从100号民宅旁石阶上行。

岔路口。左为陆路,直行为水路入口。


内寮古道(陆路

我计划走内寮古道的陆路上山,回程再走水路下山。从登山口的岔路取左行,一小段石阶路之后,绕过一座水塔,循着山脉支棱上山,小径走于杂树林之间,路旁有零星的竹林,山径一路爬升。

约五、六分钟,遇左岔路,由此下行约一、二分钟,即接内寮产业道路的终点,是传统的登山口,我七年前就是从左岔路这条路线上来的。

续行的山路渐渐趋缓,沿途有高长的竹子聚拢成一丛丛的竹林,山路渐走渐平缓,腰绕而行,景致怡雅。前行约八、九分钟,渐闻水声,古道与礁坑溪上游溪岸愈近,不久右侧有小径来会,这条山径就是登山口取直行的内寮古道水路。

续行不远,古道与礁坑溪交会。最近多雨,礁坑溪流水淙淙,变得盎然多姿,与上次来时溪谷干涸,水潭一片死寂的景象全然不同。越溪后,左侧路旁有阳明山农场界柱,续行不远,古道再次与礁坑溪交会。溪岸边设立栅栏,是为了防止擎天岗牧场的牛只逃出。

栅栏前有右岔路,可通往玛礁古道,树干钉着小标志写着路程约八分钟,这是山友新开辟的山路,成为内寮古道与玛礁古道之间的横向联络道,我回程就打算走一段玛礁古道,然后由这条横向山径接回内寮古道,再走水路下山。


礁坑溪。 。

古道越溪处,设有栅栏


内寮古道土地公庙

越过礁坑溪,续行不远,就来到内寮古道著名的小土地公庙了。古朴的石砌庙身依旧,屋顶则被覆盖白色帆布保护,庙联“白雪知公老,黄金赐福人”,已重新漆过,字迹清晰可辨。

登山十年之间,我曾在山区见过无数的石砌土地公庙,内寮古道的这座土地公庙是我记忆深刻的一间小庙。七年多以前,与老婆相偕走内寮古道来到这里,遇见这座古朴的小土地公庙。

当时庙前枯叶满地,古道景象沧桑,周遭静谧,令人欢喜。还记得当年老婆虔诚在土地公庙前默祷的模样。后来老婆偶尔聊起往事时,还说过有机会要来这座土地公庙还愿。

老婆要还什么愿呢?这些年来,身为旅人的我,悠游山林,虽然勉强算是一个福人,却一直与黄金无缘。或许土地公给了我们另一种形式的“黄金”,在个人如何参悟而已。

走过礁坑古道之后的四个多月,老婆因意外怀孕而归隐,从此难得有机会陪着我深入山林古道了。得知老婆怀孕,我曾语重心长的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下子又要为人父母再辛苦十年了。

这些年,过程中,不觉得日子过得快,而回首时,七、八年就这么匆匆之间(苦)过去了。生活能够平安,内心能够自得,还能悠游于山林,或许这就是土地公所赐予的黄金岁月。


竹篙山南峰草原

从山友的旅记,得知附近有一条捷径可通往竹篙山南峰,那也是我想念的一处草原秘境。同样是在七年前,我与老婆走竹篙岭古道时,途中曾经过的草原。

从土地公庙续行约五分钟,遇左岔路,循着登山条,转入这条岔路,小径穿过稀疏的林间,缓缓上爬,路况良好,路径清晰。

约七、八分钟,穿出森林,前方突然出现一片青翠草原,草原上有一颗“北市196精干点”基石,这里就是所谓的竹篙山南峰了。

虽然有山峰之名,其实是一块平坦的草地,周遭都被树林环绕,所以宛如桃花源秘境。七年前来到此地,就惊艳于这片遗世独立而宛如隐士的小草原。后来竹篙岭古道的前段因芒草盛长,古道变得难行,这片草原就变得难以亲近了。后来山友另辟山径,可由内寮古道这条小径进入竹篙山南峰,可以轻松的抵达这片草原。今天走内寮古道,当然就要多走几分钟路,顺道绕进来重访这片小草原了。

来到草原时,天气已由阴转雨,微雨飘飘,不能如预期的躺在草地,欣赏天空的云岚姿势。独自走在这片草原,雨中漫步,也觉得惬意。在这里待了一会儿,才循原路折返,续行内寮古道。


往竹篙山南峰草原的山径,路况良好。

竹篙山南峰草原。


番婆厝

续行不久,古道进入更平坦的林间空地,附近的林间散落隐藏着一些石厝残迹。至此古道又与礁坑溪交会,过溪之后,就来到了番婆厝。断垣残墙依旧在,雨后地湿,否则这里是适合休憩的地点。

稍作停留而已。过番婆厝,古道分为左右两线,殊途同归,而右行为主路,有登山标志,于是取右行。不久即进入古道末段的爬坡路,约十分钟路程,抵达棱上,山路趋缓,路面逐渐宽阔,路面有牛粪味道,距离擎天岗已渐近。

不久,右侧有一条宽阔的山路来会,这就是玛礁古道了。玛礁古道与内寮古道在此交会。续行不远,有左岔路来会,这是由番婆厝上行的另一条山路。直行不远,就来到擎天岗的草原边缘的芒草区了。天雨,山岚渐拢,不想辛苦的钻芒草路,于是在此折返,走玛礁古道下山。

玛礁古道有热心的山友定期维护,路况更胜内寮古道。下行约十七、八分钟,路面有块小石头写着“2.3K”,随即遇到右岔路,指标写着往内寮古道。由此进入,约七、八钟,抵达内寮古道土地公庙前越溪处的栅栏,再循内寮古道下行,来到内寮古道水路岔路口,转入水路。先越过礁坑溪,从对岸高长的竹林巨丛旁通过。

内寮古道水路沿着于礁坑溪而行,沿途须两次越溪。礁坑溪平日水流不多,溪水充沛时,内寮古道水路的溪谷景致,真可以媲美内双溪古道。下行约30分钟,抵达平菁街93巷100号民宅旁的登山口。在抵达登山口之前,有岔路越过礁坑溪通往玛礁古道及内双溪古道。这条岔路是附近古道之间的横向联络道之一。

这么多的纵向古道及横向山径交织于这片山区,旅人们可以排列出多少梦幻迷人的古道路线组合。

旅游日期:2011.10.12


旅行地图


——本文转载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http://www.tonyhuang.idv.tw/@
【路程时间记录】
【去程】小19公车内寮站—6分钟—岔路往内寮古道传统登山口—8分钟—内寮古道水路岔路口—3分钟—第一次越溪—3分钟— 第二次越溪/岔路往玛礁古道—3分钟—土地公庙—5分钟—岔路往竹篙山南峰草原(约8分钟)—5分钟—番婆厝—1分钟— 岔路(取右)—13分钟—内寮/玛礁古道岔路—3分钟—芒草区—5分钟(芒草高长,小心通过)—擎天岗环形步道
【回程】内寮/玛礁古道岔路口—18分钟—岔路往内寮古道—8分钟—内寮古道第二次越溪处—5分钟—内寮古道水路岔路口—30分钟—小19公车内寮站

【附记】
我最早认识礁坑古道是来自山界前辈林宗圣所着的《阳明山十大传奇》一书,因这条古道沿着礁坑溪的上游溪岸,林宗圣因此命名为“礁坑古道”。当地的聚落地名为“内寮”,后来山界多称“内寮古道”,又将古道分为“内寮古道水路”及“内寮古道陆路”,因此本篇旅记改用“内寮古道”,而以礁坑古道为附注。


内寮古道登山口(平菁街93巷100号民宅旁)。


内寮古道前段多竹林。


竹林路,路况良好


内寮古道小土地公庙前的小空地及奇形怪树。


林间舒适,古道平缓好走。


番婆厝。


古道出森林,即将进入芒草区(在此折返)。


回程,先走一段玛礁古道。


玛礁古道,路宽好走。


途中转入右岔路,下行约8分钟,望见内寮古道就在下方。


续行内寮古道。


转入内寮古道水路。在此越溪。溪对岸有高大的竹丛。


内寮古道水路,山径不如陆路宽阔,但沿溪而行,有淙淙水声相伴。


途经一小片孟宗竹林。(农民悬挂警告牌,恳请路过游客勿偷采。)


接近终点的小片杉林区,附近有岔路越溪通往玛礁古道。


抵达登山口(平菁街93巷100号民宅)。

相关新闻
宜兰罗东 . 罗东林业文化园区.罗东运动公园
新北市三峡 .红河谷越岭古道(熊空段).加九岭
历史回想.雾社事件的省思-从电影《赛德克.巴莱》谈起(上)
历史回想.雾社事件的省思-从电影《赛德克.巴莱》谈起(下)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