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五度参加中国菜大赛:我们在改写历史

今年是第五度参加全世界中国菜厨技大赛台湾厨师李鸿荣,此为2011年参赛画面。(摄影: 吴柏桦 / 大纪元)

人气: 23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2012年06月14日讯】(大纪元记者吴涔溪台湾台北报导)由新唐人电视台主办的第五届“全世界中国菜厨技大赛”,15日将在台北花博争艳馆登场。当中有位参赛厨师,第一届起年年都参赛、没有一次缺席,问他为何乐此不疲?他说,他志在切磋交流,而不在乎名次,可以将一年研究成果和评委及其他参赛厨师交流,感觉提高很快,何乐而不为呢?

这位厨师是中坜知名饭店主厨李鸿荣,因为参与厨技大赛,使他更快、更深入地掌握中国菜的堂奥,今年是第五度参加厨技大赛,最令他感动的是,参赛不仅能够快速提升,“我们等于在写历史,让后代的子孙知道,中国菜是非常科学,对身体非常有益。”

川菜味型 引人入胜

李鸿荣从16岁开始跟随江浙名厨李阿树学习,因为娶的太太是四川人,亲赴四川后,发现川菜味多、味广、味厚,不仅辣有多种层次,味型也是最广,李鸿荣于是潜心投入川菜研究。

五年前,新唐人厨技大赛第一次在台湾举办时,李鸿荣发现其指定五大菜系(川、粤、鲁、淮扬、东北)菜单上,清一色都是中国的传统菜,和他的研究不谋而合,吸引他参与这项赛事。

连续四年在亚太初赛中入围晋级决赛,并在去年纽约决赛中拿到优胜奖,李鸿荣发现,“因为历史因素的隔阂,台湾选手对中国菜的技法和文化背景多半了解不深,再加上第一代来台湾的老师傅没有完全将传统菜的做法传承下来,年轻一辈的厨师如果想深入研究,就必须得自己下苦工去找资料。”

关键态度 虚心好学

李鸿荣认为,参与新唐人厨技大赛最享受的就是可以和评委及参赛厨师交流,也因此提高的很快,“每年我参加川菜比赛都拿不同的菜来比,只要大会开出不同的菜单,我就朝不同的去做,每一年都不一样,味型也都不同,目的是把我的研究拿出来,让评委看看这次炒得如何,可以跟他们交流,了解差别在哪里,而不是为了要得什么名次。”

李鸿荣2011年亚太初赛料理名称“干烧大虾”。(摄影:林伯东/大纪元)
李鸿荣2011年亚太初赛料理名称“干烧大虾”。(摄影:林伯东/大纪元)
李鸿荣2011年亚太初赛,料理名称“家常绍子海参”。(摄影:林伯东/大纪元)
李鸿荣2011年亚太初赛,料理名称“家常绍子海参”。(摄影:林伯东/大纪元)

一个人的心境会影响做菜,而厨师最重要的厨德就是谦虚,有了虚心的态度,手艺才能够不断地进步。“一道菜不是煮了很多次就会很成功,有可能一辈子没有遇到人指点或是虚心地请教别人,永远都无法往上突破。”李鸿荣说。

就如同川菜中的“麻婆豆腐”,这是一道非常普遍的菜,但厨师们多半说不出完整的技法,李鸿荣认为,单单一道“麻婆豆腐”就有很深的内涵,必须掌握“麻、辣、烫、鲜、嫩、捆、酥、香”八字诀,做到既麻辣又烫口,有咸鲜味,所谓的“捆”则是豆腐要完整,先用盐川烫、去除豆腥味,豆腐炸起来才会完整;所谓的“酥”,便是在煸炒肉末时,要煸到酥香。

掌握内涵 回归自然

评委更鼓励李鸿荣在中国菜的文化内涵上多下功夫。这段时间经过文化上的涉猎,李鸿荣也体会到中国人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早期没有味精,用很简单的井盐,就能烹调出很好的食物;透过盐可以发酵、可以养乳酸菌,不需要用化学的催化剂;透过炼制浓汤、清汤、奶汤等多种高汤,做出来的菜的味道和味精完全不同。”

李鸿荣认为,古人的饮食文化就是回归自然,生活、环境中的素材去运用,却是真正科学,并且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台湾与中国隔绝这么长时间,透过新唐人厨技大赛,可以找回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并承传下来,让下一代体会到中国菜非常科学。

每一次的中国菜厨技大赛都不缺席,李鸿荣想和参赛厨师互勉,“我们都是在写历史!”

新唐人电视台“全世界中国菜厨技大赛”
亚太赛区初赛: 2012年6月15-17日,台湾台北市花博争艳馆。
北美赛区初赛: 2012年9月27日,美国纽约市时代广场。
决赛: 2012年9月28日,美国纽约市时代广场。

(责任编辑:吴宇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