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悠悠:小孩子做出大善事

陆真
font print 人气: 42
【字号】    
   标签: tags:

一、随宜说法

据《高僧传》记载,宋朝高僧求那跋摩,族姓刹利,和罽宾国王是兄弟。元嘉八年正 月,来到建业。文帝接见了他,殷勤慰问,非常恭敬,向他请教说:“我常常想要吃 斋戒杀,但难于做到,怎么办?”

高僧说:“帝王的修行方法与老百姓不同,老百姓根性一般,难以自觉听从上面的号 令,如果不让他们用戒律约束自己,怎么谈得上修行?帝王以四海为家,把天下百姓 都看作自己的子民。你说一句好话,天下人民都会高兴;实施一条好的政令,大众百 姓都会倡和;尊重贤人,提拔有才能的人,减免徭役赋税,天下就会风调雨顺,桑麻 遍野,欣欣向荣。

从这方面来持斋,那么功德就大了;从这个方面来戒杀,是不是更加伟大呢?难道一 定要减免半天的饭食,救活一只动物的生命,才能叫做广济众生吗?”

文帝拍案赞叹道:“俗人不明白远大的事理,出家人又滞于教条。像师父您这一番教 导,真使人恍然大悟,可说天人合一了!”因此就请高僧住在京城祗洹寺。

高僧圆寂时,头顶中间有一物,像龙的样子,一直向上冲入天空。看见这种神奇壮观 景象的,有数千人。

周氏按曰:法师所说,句句是我们读书人所议论的,但佛理也在其中了,正是所谓
“因人施教,言顺人心”啊!

二、小孩子做出大善事

据《懿行录》记载,明朝时有个尚书,名叫王友贤,山西宁乡人,曾经因为买妾,被 妻子嫉妒,陷入困境。

王友贤尚书出外时,妻把妾关禁到一座楼上,饿得快要死了。

妻的儿子毓俊,还只有几岁,他对母亲说:“她如果饿死了,别人就要讲母亲的不是 。不如每天给她一碗粥,使她慢慢死亡,这样别人也不会认为母亲不贤良了。”母亲 听从了他的话。

小毓俊就偷偷把饮食藏到一个小布袋里面,利用送粥的机会,暗中带给庶母。这样便 救了庶母的命。

第二年,庶母生下一个儿子,王尚书就暗中把他放到别的地方去抚养。等到王尚书死 后,毓俊抚养爱护弟弟,非常周到。

小小的毓俊,就懂得用聪明智慧,去济人行善了。

(以上均据清代《安士全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苏辙在殿试考策问时,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引用了汉昭帝改变汉武帝治国策略之事。宋哲宗因此震怒,说:“怎能用汉武帝来比先帝?”苏辙下殿等待皇帝治罪。众大臣也不敢抬头看。
  • 宋真宗时,有一个占卜之人,上书议论宫中的事情,被判死刑,抄没其家。宋真宗还得到报告,一些京城官员,也曾经去了那人的家,请他占卜吉凶。宋真宗大怒,要将这些官员,交付御史治罪。
  • 明代官员杨翥年轻时,父母双亡,家境贫寒。其兄在武昌当兵,他随兄住在武昌一所乡学校里教书。
  • 齐地贫女徐氏,与邻妇李氏,二人晚上,合用蜡烛织布。这是因为徐氏贫穷,无钱购买蜡烛,这才不得不借助于李氏的烛光。
  • 任迪简考虑到主帅李景略的军令严酷,此事一旦传出,该吏将被处死。于是,任迪简强忍着,喝下去了那杯醋,遮掩过去了那个下属吏员的错误行为。但是,他不久便吐血,伤身。
  • 寇准年幼的时候,不拘小节,喜欢玩赏飞鹰走兽之类。他母亲的性格十分暴躁,而且对他管教很严。她每次气极了,总是举起秤砣向他砸去。有一次,用秤砣一下砸中了寇准的脚,血流不止。
  • 吴祜调往胶东,担任郡相(相当于后世的太守)。他的下属,有一位乡官,名字叫孙性。孙性家里很穷,私自用征收上交的民钱,买了一件衣服,送给自己的父亲。
  • 萧何为百姓请求在上林苑(宫苑名)空地垦荒。汉高祖刘邦为此十分恼怒,认为萧何是受了商人的贿赂,才有此请求,将萧何交付廷尉(执掌刑狱的官职名)关了起来。
  • 太祖来到后花园,看到巢中的老喜鹊,正在喂小喜鹊吃食,往返取食喂养,十分辛苦,便说:“禽鸟且尔,况人母子之恩乎?(鸟雀尚且如此,何况人的父母对孩子的恩情呢?)”
  • 周文王在位八年的那年夏天六月,陡然患病。与此同时,大地不停的摇动了五天,凡文王所辖的国土,从南到北,从西到东,大地晃动,却又不出边界。
评论